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第一夜的開頭介紹阿德勒時,哲學家是這麼說的:「阿德勒自己也認為或許有一天沒人記得他獲釋阿德勒學派,但他無所謂,因為當事人遺忘阿德勒學派的存在時,就表示他的思想已經從某種學問蛻變為人們心中共同的感受了。」我想這個最終目的正慢慢的實現當中,因為我在還未閱讀這本書、甚至這本書還沒出現還沒爆紅、我還沒聽過阿德勒的時候,就已經接收到其中一些價值觀,並努力地改變了自己的思想行動。

        第一夜聚焦在心理創傷。阿德勒否定因為心理創傷而導致何種結果的因果(決定)論。一開始我著實嚇了一跳,因為我也是一個會將自己目前的缺陷歸咎於過去某時期的創傷的人,我認為因為當時事件而產生的心理陰影導致了我現在的某個缺陷,再找到原因以後或許就有辦法可以根治了,當然也有可能無法自我療癒,那也沒關係,至少我找到原因了,或許未來會有某一事件來痊癒我的傷口。我的理論雖說起始點和年輕人一樣是「心理創傷導致缺陷」,但對年輕人來說這創傷是無法改變的,而我卻是將找尋心理創傷當作改變自己的一種工具,也就是我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就這點來說我或許本來就是偏向阿德勒派的人吧!(笑)

        再來說說阿德勒對心理創傷的看法。「因為某種心理創傷而導致了缺陷」這一論點只是表面上的東西,他所提出的目的論探討的是更深層的東西----此缺陷是你要的目的,而心理創傷的經驗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是你為了你的目的而賦予他這個意義。書中有個例子很好的形容了這個公式(但我不確定是不是在第一夜還是在後面):一個頂撞師長翹課打架的不良,家裡環境或許是不好的,可能父母有酗酒家暴或忽視等情況。此時決定論會下判斷說是因為其家庭導致了他的不良行為,而目的論會去探討這個不良之所以成為不良的個人心理活動----因為這些不良舉動會使得父母注意他、為他煩惱,所以他以成為不良為目的,而家庭狀況則是被他賦予了作為原因這個意義的經驗。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這句話可以說是重點。先想想自己的目標,接受現在的自己,轉個念,就不會再被困在某個情緒、事件的影響當中,而是化為養分。

        接下來有兩個夜晚都在探討與人的關係。我們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跟他人比較,我們尋求認同,我們被某些人的關係、情緒、人生課題給綑綁著。而想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放下這些東西,並完成人生的任務。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對於人類行動面和心理層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獨立」(我是有能力的)、「能與社會和諧生活」(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達成這兩項目標的三項任務: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要完成這些任務,在面對各種人際關係時,兩個人的人格必須是對等的。無論是中年人與小學生、家長與小孩、上司與下屬,都必須當對方是一個「人」來進行相處,而沒有上下優劣等區分。也因此,無論是親子、還是情侶,都不能讓彼此有產生壓力的束縛--不是等著對方會改變自己,而是放下向他人尋求認同,做到課題的分離。以讀書來作例子:孩子不讀書,最後導致無訪僅入理想的學校或職業,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並不是父母的。父母不能命令孩子去讀書,這就是干涉了孩子的課題,父母能做的就只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課題,並在孩子做出選擇後盡力協助。「為了你好」這句話,不過是滿足說話者的虛榮心而已。

        講到這,突然覺得好羞愧啊!看見朋友與渣男勾勾纏,我就很想趕快把他們分開,甚至想直接做出實質作為來干涉,但這明明是她自己的課題啊!說真的,她要是自己不走出來,我們無論從旁做了多少協助與干涉,她都還是困在那個心境裡吧?

        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舒適的距離,就像取暖的刺蝟一樣,不能太遠,會冷,也不能太近,會傷害彼此。不介入他人課題,也不讓人介入自己的課題,就算自己做出的選擇讓某人傷心了,只要你覺得是對自己好的,就繼續做下去吧!他人的反應是他人自己的課題,不必為了他人的認同而行動。不要害怕被討厭,因為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他人討厭。不在意他人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自由。

        在讀這本書前,剛好讀了一兩本關於童年心理創傷和公主病媽媽的書。其中也講到關於課題的分離,將事件區分為我可以改變的我的課題與我不能改變的他人的課題,如此將自己從他人的情緒、行為等勒索中抽離出來,以避免自己被拉下漩渦,甚至將這些負面作為傳承下去。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容易傷害到彼此,人際關係真是個讓人幸福又使人不幸的矛盾東西啊!第四夜以人際關係的幸福延伸至社會意識--一個涉及過去到未來、有機物到無機物、地球到宇宙這麼大範圍的概念,將「人人都是夥伴」的精神發揮到最極致,再縮小到社會最小單位--「我和你」作為起點,將對自我的執著轉化為對他人的關心。

        有人說要完全理解並實踐阿德勒學說必須花你第一次接觸時年齡的1/2那麼久,以我現在20歲的年紀大概要30歲才能完全以阿德勒心理學來貫徹自我的生活方式。現在的我還無法完全理解第四、第五夜,我就大致介紹一下並在此停筆了。第五夜提到的「接納自己」與「活在當下」是我這個現役大二生還無法完全認同的課題,我一直在修改自己、讓自己更成熟,並為了未來能夠有分餬口的工作而精進自己,這樣的我完全無法做到「活在當下」。而「接納自己」又更難了!我無法不在自己沒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時接受並且不討厭自己!而且我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懶造成的,為了先享樂而不去做該做的事,這叫我如何接受呢?

        希望我在這十年間能夠一直接觸阿德勒心理學,最後成為真正幸福的人,再教給我的旁人、我的後代。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1)


Me too
2019-05-12 02:46 透過電腦版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