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第2章 期末報告

曼哈坦(Manhattan,   NYC)   1940年

張搴喜歡用報告來替代考試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雖免不了抄襲的疑慮,但他認為這是為人師表必要承擔的成本,也是鞭策自己的方法。身為一位歷史學者,他的座右銘是:「人類是活生生的生物;所以歷史也不該是死板板的教材。」撰寫報告,藉由旁徵博引,以古鑑今,或是以今議古的方式,可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觀點,付予歷史更多元的面相。

桌上兩大疊學生期末報告,張搴心中早有了譜;但秉持嚴謹的治學原則,在最後判定生死之際,他得再次確認一回。張搴不是個吹毛求疵的頑固老學究,給學生的成績通常很寬鬆。只要是本人撰寫且能準時交件者,大多可以得到「B」的評等;稍加點心,引用正確的史料佐證自己的論述,縱然論述了無新意甚至八股,也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至於少數提出與眾不同看法,又能善用資料來加強論點的報告,無論內容多麼離經叛道,天馬行空。張搴會毫不猶豫給予更高的評等;這點完全符合他   “多元”史觀的信念。

這次期末報告的主題:為什麼昔日鄭和艦隊經過的區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殖民主義,日後成為中國的殖民地?

多數學生認為這個結果和中國文化及地理背景有很大的關係。中國以農業社會為主,停留在一個生活可以自給自足的封閉社會。因而沒有迫切的須要和動機向外尋求發展。其次,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以天朝自居。人民也以天朝子民自許。生活在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度中,自然沒有移民海外的誘因,特別是移往那些中國人向來認為是“蠻夷”的國度或是疆土。再則,在文化上,中國向來以農立國;農業靠的是土地,有土斯有財,因而安土重遷的觀念深植人心,離鄉背井、移民海外的舉動不受歡迎。相較於歐洲的西班牙、英國等海權國家,中國是個陸權的國家,海岸線相對較短,也致使海權、海外殖民等觀念不受重視。

多數學生的報告多從上述論點切入,論述中規中矩。茱莉亞的報告提及中國皇帝頒佈的航海禁令、鎖國政策,與官方封建保守自我中心的態度逼使中國喪失成為海上強權機會,及藉由國家力量發展殖民主義、推動國際貿易和成為地緣霸權的先機。

在所有報告中,最出人意表,論點最為與眾不同卻是來自課堂上滿是意見的學生--馬修的報告。這位頑皮小伙子果真以阿拉伯神話中「一千零一夜」的傳奇水手辛巴達為中心,展開他的報告:提及鄭和遠洋航行的途徑及範圍,與傳說中辛巴達著名七次航行所行經的水域與路線有著相當程度重疊及雷同。因為這些地方早已經是阿拉伯人、穆斯林、蒙古人所掌控的領土及勢力範圍;再加上鄭和本人也是穆斯林,通阿拉伯語,在彼此語言、文化及信仰相通下,更了解這些區域,加上當時中國及這些地區的許多國家必須面對強大的共同敵人--蒙古帝國,聯盟比殖民更迫切且務實。

這位課堂上滿滿意見的猶太學生,這回倒是給了張搴另一個意外驚喜。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馬修在報告中附上一張傳說中辛巴達的航海地圖。這張看似簡約的古航海地圖,立即抓住了張搴所有的心思。

這張平躺,上陸下海東西走向的橫置地圖,海中、陸上處處可見怪異圖騰、圖象及標示。當然傳說中七次航行裡出現的海怪、魚精、巨鳥、巨蛇、食人族、凶險的妖海、華麗的宮殿一樣不少。圖上的神話、幻想、荒謬之處,張搴一笑置之;但一條條看似新月、又像弧形、宛如波浪、看似漩渦迷宮,蜿蜒曲折遊走於海陸間的七條航路,卻叫張搴眼珠為之一亮。剎那間,有種無法解釋似曾相識的奇妙感覺襲身;在好奇、不解、迷惑、且難耐的情形下,張搴決定採取最直接的方式,登門拜訪這位供圖的始作俑者--馬修。

張搴翻開筆記本,找出地址後。毫不猶豫跨上腳踏車,沿著百老匯/Broadway街而下,左轉東行,朝著「威廉斯堡橋/   Williamsburg   Bridge」而去。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