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從老子道德經談道家靜坐心法(3)

為了要達到前次文章裡三個階段的用功,我們必須搭配更為細緻的步驟來實踐它。所以,我在這裡會引用莊子來說明這個方法。

為什麼呢?打個比方,如果道德經像總綱和理論,那莊子南華經就是老子的使用手冊,有著詳細的指導步驟。所以老莊是不分家的。這兩本書互相參詳,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我們來看經文:

莊子人間世第四

顔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段是在講心齋的功夫。當然,這裡我們是以專氣至柔的功夫來達成心齋的境界,以其他的方式來達成心齋的途徑,在丹法中也有,不過我們就不談了。

一若志

一若志,這裡的「若」,是「你」的意思,而「一」,是動詞,就是統一的意思。所以,一若志,就是要各位統一你的心志。在佛家來講,就是心一境性,心單純的統一在一個境上。

統一心志在何處呢?這學問就大了。這就看我們修持的入手處,不同的宗教、法門,統一的地方不一樣。有的起點很高,在道家修持功夫中,也有一開始就從道體入手的,就是將心就安住於道的本質上,將心與道冥合,無有分別。

不過,這太難了,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就利用一個方便,把心安放在呼吸的覺察上。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出入,走專氣致柔的方法。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一開始,我們時時感受自己呼吸的出入,照顧著呼吸,就像我們用耳朵在聽著呼吸一樣,故稱為「聽之以耳」。這裡的耳不只是耳朵,而是感覺、感官的意思。

一旦自己的心念放逸而出,忘失了呼吸,我們就把注意力再拉回到呼吸上,如此反覆的調伏心念,心就會漸漸地寧定下來,然後呼吸會跟著變得越來越細柔而綿長。而氣息變細長,心也會跟著更寧靜,如是的互相增長,最後氣息會微弱到久久才呼出去或吸進來,而心也會進入極為寂靜的地步。

這時候,就不是聽之以耳了,而開始聽之以心。什麼是聽之以心呢?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心,如果沒把它弄清楚,就糟了。這在經文上有,是心止于符。「符」就是我們的內在與外境相合所產生的反應,這個就是心的功能。

到了氣息微弱到的極處時,內心極為寂靜,呼吸也近乎停止,達到了胎息,專氣致柔的地步了。此時外在的呼吸,幾乎停了下來,只剩下體內的能量在緩慢深長的律動起伏,稱為內呼吸。我們專注的對象,就從呼吸移到了心,也就是內外交感的起伏上。此時心念如果是非常細微的起伏,內呼吸也會跟著律動,如果起的心念粗糙強烈,就會讓呼吸從內呼吸,變成外呼吸了。

所以這時候的用功,就是聽之以心,以心念的起伏來作為聽、覺察的對象。如果還用呼吸出入的感覺來做為專注觀察的對象,已經無法深入了。故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如此繼續澄淨心念,將心念澄淨到了極處,心念也幾乎完全停止了下來。我們用以覺察的工具,又從心變成了氣。這裡的氣,不是我們氣功裡的氣喔!在經文中已經解釋了氣為何物: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就是說,那個本身空寂無物,卻能與外境相合產生作用與反應的本體,稱之為氣。

當我們的心極為潔淨透明,我們就安住在這空無一物,卻應化無窮的本體上,用它來「聽」。其實此時也無物可聽,不聽而聽了。這樣的境界,在老子裡有經文加以描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就像山谷一樣,裡面空無一物,卻能回應各種聲音,它就是天地的根,宇宙的本源,不老不死,源源不竭。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道的精要就在這個虛字上,能致虛就能合道。能將心致虛,那就是所謂的心齋了。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