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第3回 備料:架構的用處

寫過作文的人大概都聽過國文老師說過「起承轉合」、「合分分合」這類形容寫作架構的詞彙。當然,這類概略的形容對一篇數百字的作文還堪用,只要靠一點悟性,誰都可能寫出幾篇四平八穩的文章。但試想你要如何把一本小說切割成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剛好代表架構中的特定環節?恐怕很難。對大篇幅的作品來說,架構必須更有彈性、更縝密一些,不可能靠幾個簡單的原則解決問題。

那麼一篇小說該怎麼架構才好?

寫在紙上。

「嗯,我還要看多少這種廢話?」

抱歉,我可能說得不夠清楚。不過試想,拜今日科技發達所賜,有多少人(包括你我)都已經跟紙筆漸行漸遠?說得更直接一點,你就算一整年都不搖筆桿也可以活得好好的。既然你的課業、工作或生活(包括寫小說這件事在內)全都可以用電腦擺平,幹嘛構想一部作品就非得訴諸筆墨不可?

因為紙筆遠比其他的方式更能貼、切、的表達出你的想法。把想法寫下來的過程中,你的想法會反映在筆觸上、塗鴉上、還有一堆天外飛來一筆的表達方式上。提筆的過程中,思考是活躍而平行的,這樣的思路會更適合作品的「構想」階段。如果你是身處在任何一個文書軟體或任何類似的畫面上(例如網誌的編輯頁或facebook的「在想甚麼嗎?」框框),逐行逐列的介面與僵化的字體對你的想像力一點幫助也沒有,就像我現在寫的這些東西也一樣會感到腸枯思竭。倒也別誤會,我不是說敲鍵盤是多麼罪孽深重的事,「寫」跟「打」有著截然不同的功能,不過沒多少人會注意到這種小事。總之我想表達的是:當你正在發想某樣東西(又例如設計師在草創某件產品或衣飾時),你需要的是一個純粹、可以自由揮灑的途徑;而不是電腦提供的這種條列式的、段落分明的、講求邏輯的介面。

這就是為何多數創作者總會有本使用中的、內容亂七八糟的筆記本。

我不知道這樣說服你了沒有,很可能沒有。不過我由衷地說這招真的管用。當然不是我憑空想到這個偉大又簡單的法子,問Lawrence   Block(美國代表性推理作家之一)就知道,他出過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小說學堂」,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

回題。我也有過一段時間沒有持續作筆記的習慣,那種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兩年多前,當我在寫第一部系列作品首部曲《弱勢暴力》的時候,剛開始還有把持住原則作筆記的習慣,到後來為了趕稿,把很多劇構與伏筆塞在腦袋裏,到了故事要收網的時候,喔噢!思路頻頻斷線。

於是我亡羊補牢,把之前自己寫的內容全部複習一遍,畫了兩頁的劇構圖,把故事的脈絡打理清楚後,順利了結了這則故事。

由於我的筆記透露了太多劇情方面的秘密,實在不便公開當作範例,所以我在文字方面做了一點(類似馬賽克的)重置,我個人覺得與原版長得夠接近了,也就是各位在這一回篇頭所看到的亂七八糟的東西。

說真的,不要太信任自己的記憶力。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在紙上、筆記本上、甚至小畫家上也沒關係——就是要把把想法表達出來,別以為自己可以記得住。

關於架構,還有一些要領不得不提。基本上,就像補習班老師在考前衝刺時總會想辦法把生硬的內容圖像化、具體化,好讓考生們能比較不痛苦地上刑場就義。同理,寫作的過程其實就跟考試差不多生硬——我可以用過來人的身分說,很少寫手會對寫作過程甘之如飴,偏執到極點的自虐傾向還比較貼切一點——所以架構也要盡量具體、精簡扼要,像考前重點整理那樣。雖然你可能覺得這個要領聽起來沒甚麼厲害的,不過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把事情弄到鉅細靡遺的傾向,就像畫重點時總不自覺用色鉛筆把課本整頁塗滿(別跟我說你沒做過這種事),你必須要克服這種本能,架構才能發揮理清思緒的功能。

其次,架構簡潔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綑綁住寫作過程中的發想空間。我就做過那種詳細到不行的筆記,到後來根本一點用處都沒有,還讓我寫起東西礙手礙腳。試想,當你在天馬行空地跟別人分享一些有趣的想法時,如果對方條理分明、口沫橫飛地告訴你這些想法哪裏哪裏不可行,是不是怪掃興的?如果架構寫得太清楚,它就會像是那種掃興的人,限制住敘事的彈性與活力。

最後一點我想提的是:架構就是架構,不是甚麼金科玉律,不需要把你自己在早些時候所規劃的東西奉為圭臬。架構是用來輔佐作品步上正途的,不應該囿限地凌駕於作品之上。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