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正港的臺灣人--原住民同胞

到花蓮工作,暁紅才知道這裡住著六種族群的原住民,有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及賽德克族。雖然在學校時有讀過這幾個族群的名稱,不過只有阿美族、布農族是她稍為熟悉的。一般印象中以為原住民都是住在山區,但是阿美族不僅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族群,主要居住在花東縱谷及東海岸的平原,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的平地。從地域、習慣和語音的差異阿美族又分成北部阿美(壽豐鄉、吉安鄉)、中部阿美(瑞穗、奇美、豐濱、大港口)、南部阿美(台東市、馬蘭、都蘭),傳統是採母系制度,子女從母,夫從妻居,後來受日本父權統治影響,逐漸改為從夫居的漢人婚姻制度。布農族就是典型的高山的民族,分為六大社群(卓、郡、丹、卡、巒等社群),居住在南投、花蓮、台東、高雄縣等山區。南投縣是布農人主要原始住地,在十八世紀初有些族人往東移至花蓮縣的卓溪、萬榮的深山地區,到了日治時代被集體迫遷到淺山地區。例如卓溪鄉目前的六個村:古風、卓溪、崙山、立山、太平、卓清,大部份都是在日治時代時期集中遷入的。

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及賽德克族這四個族群是暁紅較不清楚的,她上網google了一下。日治時代將原住民族分成9族:泰雅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排灣族、卑南族和阿美族、雅美族、魯凱族。二戰結束,國民政府到臺灣沿用此分類,後來台灣本土意識抬頭,原住民爭取族群權益,1998年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後到2014年已經有16個族被認定。太魯閣族是在2004年被認定為一個族群,她們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相似,都是居住南投高山、狩獵水耕,因兩族語言無法溝通,雖然居住起源地相鄰卻甚少往來。三、四百年前,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不足,有人翻越中央山脈遷移到現在花蓮的秀林鄉。賽德克族是2008年被認定,她們也是起源南投,日治時代被混為泰雅族人,也是因為人口漸增,獵場不敷使用,Toda都達群的賽德克族人越過能高山,移居到的現在花蓮萬榮鄉立山村山里部落。噶瑪蘭族是屬於平埔族群,2002年被認定,最早主要是居住在蘭陽平原,後來因為漢人爭地的逼迫而漸漸往南遷移到花蓮。撒奇萊雅族是世居花蓮奇萊平原的族群,從日治時代就一直被包括在北部阿美族,到2007年終於爭取到被認定為一個族群。

花蓮有這麼多豐富的原住民族群,暁紅都不知道,身為西部人實在是太無知。除了族群文化的認識之外,最讓她驚訝的是原住民的歷史,例如像賽德克族霧社事件(1930年)這類原住民抗日事件在花蓮太魯閣族早在1914年就發生過。日本治台近20年還是沒辦法征服花蓮的太魯閣族人,在1914年6月1日台灣總督府動員軍、警部隊,加上壯丁、軍伕合計2萬餘人包圍太魯閣族,引爆立霧溪「太魯閣抗日戰爭」,至8月13日族人被迫投降,此役太魯閣族差點被滅族。另外這種對抗殖民者的戰爭,更早在清朝時代阿美族就曾經發生過,比如「大港口事件」就是。1877年清朝統治臺灣時,大港口的阿美族人為了反抗清廷過度繁重的勞役,造成部落精英被屠殺上百人。一直到了2014年花蓮縣豐濱鄉公所經過多年的努力,為了追思紀念大港口事件設置大港口(Cepo’)事件紀念碑,真實地呈現原住民族史觀。另外,還有1878年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聯合一起反抗清軍入侵後山的「加禮宛事件」,致使兩族群幾乎要滅族,幸存的族人皆藏身在阿美族人部落中,無法正大光明生活。

知道這些原住民歷史之後,暁紅想著,臺灣歷史觀點,從國民政府之後的中國史觀,到民主化之後的臺灣本土史觀,都缺乏原住民觀點,期待早日也能有原住民史觀。她印象很深刻,曾經聽過母親說小學讀書的時候課本有嘉義「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的吳鳳故事,後來經過原住民運動,才揭發此事與鄒族口傳歷史完全背道而馳,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生為八年級生的暁紅,一出生臺灣就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在學校求學讀到的都是說臺灣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她並不會歧視原住民或新移民,但是家族裡都是閩南人的婚配,所以並沒有真正的機緣明瞭原住民、新移民在文化風俗語言生活習慣都是與閩南人有很大差異的族群。這一次到花蓮工作生活,結交到馬燿才讓她真實的明白同住在臺灣這個國家裡面的原住民的歷史嚴重地被漢人政府故意忽略;而且從歷史來看原民才是正港的臺灣人。

從小暁紅就被父母教導客家人很節儉,對金錢很鹹、很摳,不要嫁、娶客家人;原住民風俗習慣和閩南人差異很大,也不要。讀大學時她結交到最好的朋友就是來自苗栗的客家男孩,她才明瞭父母對客家人的想法是偏見、汙名化;現在到花蓮工作認識馬燿,又明白閩南人對原住民的偏見和汙名化。

是甚麼原因對同住一個國家的不同族群的人充滿偏見、汙名化?除了政治權力上的操控之外,真實生活上代代相傳著對異族汙名化的偏見觀念的無知行為也是幫兇。這是暁紅跳脫台北的家來到花蓮工作才能產生的新思維。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