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1、來自過去 著/明澤景

柊華:

      首先,感謝你填了這個書評的第一單。

      先說說你留言時所講的部分,標點符號的問題我個人不多做評論,但他並不會因為小說的類型而和規定的不同。

      不曉得你對於輕小說的定義是什麼?

      就字面意思上來看,他所代表的應該是「能夠輕鬆閱讀的小說」。

      在這篇文中,我看不出任何能夠輕鬆閱讀的元素,尤其從第一章開始,我所感受到的是沉重的情感以及複雜的架構,說實在的,如果要為這部小說分一個類別,我覺得奇幻文學,或是愛情文藝會比較適合。包含裡面的用字遣詞和故事編排,我實在看不出他有哪一部分和輕小說沾邊的。

      並非只要是以男主視角去說故事、有過多的獨白和吐嘈就能稱作為輕小說。

      另外我猜測你想讓「男主角被認為是殺人兇手」這一點成為他內心戲的重點和世人唾棄他的原因──先不說是哪一國的警察,除非有找到遺體或是到達一定時間之後利害關係人才能申請宣告死亡,不然法院是不會輕易的宣布一個人死亡,因為這一宣布所產生的結果相當重大。

      所以我不免有些疑惑,這到底是個什麼世界,警察搜救一個月沒找到人也不用通過檢察官、法院就可以宣告一個人死亡?

      還有關於眾人都稱男主角為殺人兇手,在講這個地方之前我先問一句。

      你知道之前很轟動的小模被閨密男友姦殺的案子嗎?

      一開始大家對閨密群起圍攻,說是她設計的,後來調查說閨密沒涉案之後網路狂刪留言,就是因為別人沒做的事情你汙衊她有做,這就是毀謗。

      裡面的人不說國中生,大人們也不在意可能會被告毀謗嗎?

      而男主角的父母就因為輿論壓力丟著讓一個國二男生獨自生活嗎?

      不好意思,關於邏輯部分我真的有太多的地方不明白你的想法。

      另外,三年前男主角既然沒有被定罪,他的頭向基於保密原則是不會被公開的,那他是嫌疑犯這點到底是怎麼謠傳開來的,為什麼到了三年後的高中生活所有人都還知道他的事情,還能以此霸凌他呢?

      以上是關於許多法條的問題。

      設定是陳茵如能夠碰到無生命的東西,卻不能讓有生命的事物碰到,我在看到茵如抱住黃翔耀的時候,還特地回去看前面,思考自己是不是漏掉什麼,卻沒有發現你對於茵如能夠碰到有生命的事物這部分並無描寫,這讓我在看到這部分時有一種莫名的怪異感。

      你在對於東西尤其是食物的描寫上是能讓人想像出這個東西的樣貌,相信你一定下了不少工夫。但在這其中我想吐嘈一點,我不曉得你吃過的菠蘿麵包是否有加入花香精,但依我之前學習這方面的部分,基本上是不會有人在裡面加花香精的,味道層次會太多,反而只會膩不會香。

      關於陳士嫙,她的個性轉變徵兆不夠明顯,她既然會怕到讓人保護她,那後來又因為那些名為保護實為性騷擾去找她以為是殺人兇手的人確認,她的想法太奇怪了,我想應該還是為了圍繞在男主角是殺人兇手這一點上做出發點,但想讓她出場還是有其他的方法。

      而她從討厭到喜歡上男主角的過程和契機也沒有太過明顯,簡單來說應該就是人物性格和特色的創造不夠完善,所以我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間一度思考這個她是士嫙還是茵如。

      在男主角猜測士嫙喜歡的人是誰時,為什麼會一開始想到大概是某個顧客後又聯想到體育社社長?

      最後我看完了其實有種感覺,除了裡面的大眾一直瘋狂指責他是殺人兇手這件事,就算茵如已經出現了確實知道她並不是死亡,他還是一直覺得自己是殺人兇手,無數次的繞著小圈圈,而且不停在獨白重複,說實在的看到後面除了覺得他一直強調很矯情之外,反倒無法同情男主角被誤會汙衊。

      還有文章裡面的「……」用太多,我看到後來會覺得煩。

      以上是我看完《來自過去》的觀後感想,相較於語法和字詞上的問題,我在意的是作者帶給讀者的感受,最後我想講一句坦白的話,因為男主角和兩名女主角以及過於沉悶的劇情,作為讀者的我其實看不到一半就覺得受不了。

      相信喜歡這部作品的大有人在,希望你能繼續走下去。但我個人建議之後要寫的話可以先查好法條和社會倫理道德的相關問題再進行寫作,畢竟寫的並非古代或是全架空的奇幻,很多部分只要覺得疑惑想查都是能查出來的,相對的漏洞也就比較多。

      關於人物塑造和寫作能力是可以邊寫邊改邊加強,很多超時空的理論論述也可以查詢相關文件之後加強穩固他的實證性,讓人看了能夠順服你的論述,而不是看完一段後去質疑前面一段的話,相信下集你可以寫得更好。

      最後謝謝你給予我們兩個機會為你的作品做評比,因為你沒請我鞭小力點所以就照實講了,若有不妥還請你再跟我們告知。

沐螢:

      首先感謝明澤景填單。

      老實說,雖然作者表示「這部作品是以輕小說的方式來寫的」,但看完之後,我個人認為這部作品一點也不輕小說。上面這句並非貶抑,而是因為所謂輕小說,在我腦中的定義應該是「劇情走向歡快,能讓讀者閱讀起來輕鬆、毫無負擔的作品」。我想《來自過去》並不會被我歸類於輕小說當中,不過這並不影響後續評文。

      但在開始評文之前,我想先告訴作者:即便你認為這部作品是以輕小說的方式來寫,我也不認為在「使用標點符號」這件事上能跟規定有所出入。標點符號並不是能因文體改變而任意使用的工具,有關使用方式這點,我想教育部的網站上有明確說明,我就不多贅述了。輕小說與一般小說的差別,應該是在劇情架構與敘述方面上,而非標點符號,恕我無法接受作者有關這方面的說明。

      請記得,刪節號永遠都是六點,「?!」這個用法也是不正確的。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前面說過這部作品並不輕小說,不只不像輕小說,還非常沉重。

      不過「沉重」並不是缺點,而是一種風格。整體而言,我認為作者的文筆簡單易懂,能讓人流暢地閱讀,雖然有些語句稍顯不通順,但並不會造成太大的窒礙。除此之外,希望作者能注意一下錯字方面,有好幾個「好像」都打成「很像」了,或許這是作者特別的用法,但不常看見的讀者可能會感到有點奇怪;通篇文章下來,錯字並不多,但仍希望作者能稍加留意,畢竟這也是對作品和讀者的一種尊重。

      關於許多人時常用混的「的、地、得」三字,也請作者多加注意。「的」與「地」兩字已可混用,但「得」是接於動詞後面,與其他兩字不同,這點相當重要。

      再來我想提一下這部作品犯的最大錯誤──作者在創作時並沒有做足功課。

      錯字、標點、情節架構、文筆流暢度,在閱讀一部作品時,這些的確是關係著讀者判斷作品好壞的原因,但我對我而言,這些因素都沒比「未查足資料」來得更嚴重。

      「序章──兇手的自白    其之二」中,有一段話這麼敘述:一名國二陳姓女學生從一個月前便下落不明,據目擊證人指出曾在某地見過她,可是找遍所有目擊地點,甚至挨家挨戶地訪查仍徒勞無功,無計可施的警方於今日判斷她已死亡……

      好,就停在這裡。

      我想作者應該是台灣人,故事裡的場景應該也是台灣,所以讓我們看看我國民法第八條規定:一般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

      這法條有兩個特例,「失蹤人遭遇特別災難,得於特別災難終了滿一年後為死亡宣告」、「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之人,得於失蹤滿三年後為死亡之宣告」。我想女主角被男主角打一巴掌應該不算特別災難,而她絕對也還沒滿八十歲,所以不就以上特例作探討。但無論如何,我想問問作者:你不覺得當一個人失蹤一個月就宣判她死亡,有點太快了嗎?

      這只是其中一個錯誤,回頭看看我從作品中引述的那段文章,你應該還能發現一件事:宣判女主角死亡的人是警方。

      現在是民國107年,我想警方並沒有這麼大的權力能宣判一個人死亡。請記得,這種事只有法院能辦到。

      設定資料是作品中相當重要的部分,關於這點,我相信明澤景能做得更好。

      再來,有關「第二章──張媽媽的麵包坊    其之四」中對於麵包的描寫,我想大部分都是描述得當,能讓人有想像空間的,但只有其中「咬下去的瞬間還能聽到響亮的清脆聲響」這句讓我覺得並不適合。看得出你想表達甜甜圈的酥脆感,但再怎麼說它都不是塑膠,如果酥脆到響亮,我個人應該會不敢買。

      真抱歉,我又用習慣的方式開始評論了。作者說過希望能以讀後感的方式來呈現,那麼以下就讓我用讀者兼評文者的身分繼續吧。

      我蠻喜歡「第三章──膽小者的勇氣    其之三」中兩人探討好人與壞人的對話。每個人的本質都是壞人,但又因「認為」與「行動」而被區分為好人和壞人,雖然有點深度,但能給人思考的空間,我想作者營造的氛圍相當成功。

      再來,有關翔耀和士嫙相處的部分,不管看幾次我都覺得欠缺合理性。首先,士嫙的改變實在太大,而且太快速,我想如果有更多劇情鋪陳,應該能處理得更好。另外,最初士嫙一直喊翔耀「殺人兇手」,根據前面翔耀因忍受不了茵茹而打她一巴掌的個性,為什麼能夠容忍士嫙?就算真的因悔恨而導致性格轉變,但被人一直喊著「殺人兇手」,難道不會崩潰或發怒嗎?

      然後,其實我不明白翔耀為什麼會對士嫙感到抱歉,就我看來,我覺得這件事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士嫙因懼怕「殺人兇手」而和別人達成協定,接受保護,但翔耀從頭到尾都沒見過她,更別提傷害她,所以他心裡「是因為我的關係,士嫙才會被侮辱」這個念頭本身就缺乏合理性,除非這也是他轉變性格的其中一部分。但無論是不是這樣,我都覺得他的性格也扭曲得太嚴重了。

      最前面的章節有提到,翔耀因被認為是殺人兇手而遭受謾罵和責打,這裡我覺得也不太對勁。看得出這整個故事是建築在「茵茹被警方判定死亡」的前提上,但才過一個月(先忽略法律合理性),而她只是失蹤,遺體也未被找到,為什麼翔耀這麼輕易就認定她已經死了?對於至親的人,會如此輕易接受她已經死亡的消息嗎?再者,就算他真的自責成這樣,面對他人的拳打腳踢,為何還能百般容忍?這裡又扯到翔耀性格的部分了,我就點到此處,不多評論,但有機會希望能聽聽作者對這個角色的闡釋。

      然後,我覺得通篇的刪節號有點太多,閱讀起來有種無法呼吸的感覺。最重要的,雖然這篇故事圍繞在「翔耀認為自己是殺人兇手」這個觀點展開,但說真的,他就是一直很悲觀、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就算茵茹和士嫙出現,還是一直在自己的小圈圈裡打轉,沒有想走出去的感覺。贖罪?沒有。寬解自己?沒有。尋死之旅?其實我真的不明白這個名詞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直到最後一章,我終於看見「我不是殺人兇手」這句話出現,說真的,這時候我已經不能設身處地以男主角的立場思考,只覺得這個人實在太煩,完全沒有想繼續看下集的動力。

      以上,評文結束。有些用語可能比較直接,但因為你沒有特殊要求,我也就不對詞彙多做修飾,就事論事。我想,關於情感營造、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這些方面作者還是保有一定水準,最可惜的就是資訊錯誤、能支撐立論的架構也稍顯薄弱,但我認為這些都是能修正的部分,只要繼續寫作下去,都不成問題。作品下方的讀者留言很多,寫作路上,我想有人支持都是非常幸運的事情。若能將缺點稍作改進,我想明澤景的實力遠不只如此。

      謝謝你給予我們評論作品的機會。祝下集寫作順利!:)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