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前篇]匿名性?具名性?深度動漫迷的改變?

BBS站、論壇、交友網站等虛擬社群常駐各式各樣、有著不同興趣的網友,動漫迷正是其中之一活躍的群體,並且這些處所成為動漫迷最常交流、討論的場域。網際網路具有匿名性與便利性等因素,這些在虛擬社群內基本上仍具以上性質,只是也產生一些衍生性的觀點,譬如某位社群成員在進行貢獻時,希望個人的貢獻能被表彰,因此會透過一些方式來讓社群內的其他人了解他是誰,如以Kollock與Smith所述的四個虛擬社群參與動機觀之,其中「增加認同」的內涵之一也就是名譽系統的鑲嵌。動漫迷透過「相同代號」的匿名來讓網友了解彼此在社群的位置,並且貢獻度高、留的時間長的迷則可能變成「版主」、「前輩」、「大大」,這些匿名的代號反而創造出在社群中的社會資本。

以台灣的動漫迷當範例,某動漫評論團體成員從90年代初期於動漫評論雜誌上的代號變成網路上的代號,2000年因媒體而曝光時,成員仍維持網路上的代號在媒體上出現。其成員使用的目的其實就是不希望此代號的效果消失,並且匿名性比真名更有號召力,動漫迷更容易在「線下」辨認他們「線上」的名字,像是在動漫迷的活動中,以他們的代號稱呼,一應百諾,但是一旦變成真名後,「動漫評論者○○○」的稱號反而讓他們無法被動漫迷認識,此時成為真名的社會資本是否降低了呢?

Barry   Wellman在社會網絡上有名的一個論點認為「網路可作為真實生活的延伸」,其他學者也有人認為網路可作為社會關係的增強、可作為既有社會關係的補充,以致在日後對於線上與線下關係的時候,焦點轉移至對於使用者是否能夠發現且運用所擁有網絡中的資源。從這個觀點回頭看匿名性的線上與真名的線下,其社會資本有流通嗎?變成真名時,同盟的成員從下層的次文化性團體變成上層與媒體、決策緊密結合的團體,他們將下層社會資本中的聲譽部分,試圖轉移至上層中,獲取了上層的資源,但此時與下層的連帶關係性可能會因為他們與上層結合而讓其匿名的社會資本降低,比如耳語產生時,認為他們獲得了資源,但無法充分價值化、貢獻動漫圈,形成壞聲譽,進而他們之後在轉換匿名與真名時,也透過與上層與下層網絡的大小而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以往說拋棄匿名變回真名時,可能是種後現代性的解構過程,不過如果從社會資本、網絡的角度來觀察動漫迷,可以發現他們位在虛擬社群地位的何處時,可以運用其資源將資本帶入真實,換句話說就是理解御宅族除了知道他們朋友的多層次外,並且透過不同朋友的社會網絡來增加社會資本。個人嘗試以其他角度來觀察動漫迷,而不是老哏以心理學、後現代社會學來探索這群人。

[原文刊於2007年11月26日國立台北大學卡通漫畫社社報第2期]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