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問卷找答案|寫作需要的幫助,POPO來支持。
HOT 閃亮星─黑白沙漠狐耽美稿件大募集

二、【青澀歲月 客家兒女】

三叔公家的灶腳,是家族人的精神連繫站,從唐山過台灣的時後,祖先由穎川到泉州,最後來到台灣開墾荒地到現在,其實整個犁頭標可是說是一個大家庭,也因為或多或少都有血源的關係,所以每逢年節就是女人家的大日子,在此時大家拋掉之前的姑嫂磨擦,軸娌不愉快,就是要把氣氛給炒到最高點,而首推的活動就是上帝公的慶典,桌上的供品可是一點都不能馬虎,從鮮花香燭到三牲素果之外,糕點是不可缺少的,因為糕點又諧音高點,吃了有保佑家裡的孩子念書都會唸到最高點的意思,於是庄裡的女人從小就必需學會炊稞的功夫。

那一年,阿芳才十來歲,燒材弄鼎就已經難不倒她,阿母耳提面命的對她說:「阿芳啊!咱犁頭標的規矩就是這些紅龜稞,查某姻仔郎冊嘸免讀尚高,但是攬可當用雙手,揉出最好吃的紅龜糕,庄頭的少年郎那是要考識讀冊,就可當保庇讀到最高點」。

那是上帝公的生日前夕,夜裡的天星閃亮亮,沒有什麼雲,就是把大灶的煙筒管冒出的煙,吹得一陣陣的直達天宵。大家一起磨著米漿,阿芳在旁邊拿著木桶子幫忙接下那石磨滴下來的米漿,好讓阿母倒進紗布袋裡綁緊,再壓上石塊,等到天亮後那水份滴乾,一塊塊的稞脆就可以開始揉搓。

不知何時開始,阿芳總覺得好像有一雙眼睛老是繞著她打轉,不論是玔邊洗衣服或是在井邊提水,那雙賊腦子似的雙眼總會與她不期而遇,起初阿芳並無心注意,只是日子久了,她也開始搜尋那雙帶著點笑意的眼神。就像今晚,那隔壁巷的阿義,又是有意無意的在她身邊打轉,還不時用那個似笑非笑的眼神與她相望。

「你在笑什麼」?阿芳斜眼睨了一下,丟下了一句沒好氣的話問他

阿義楞頭楞腦的摸了摸他那腦袋瓜,還是傻笑的看她。這時阿芳有點惱了說:「你不要像跟屁蟲一樣在旁邊一直繞來繞去,很煩人耶」

這時旁邊的姐妹姑嫂都轟的笑開來,七嘴八舌的說:「阿芳變姑娘家了,難怪阿塗伯家的阿義的目珠老是看著看到傻了」。

隔壁的嬸婆問:「阿芳啊!把你嫁給阿義好了,以後回娘家也省事多了」。這些話讓阿芳的臉頰一下子紅到像紅龜稞一樣,忙回說:「我才不要嫁,我要跟阿母阿爸住一世人」。

話畢卻引來更多的笑聲,阿芳著實恨死了那個臭阿義,像跟陌壁鬼一樣的老是出現在身邊,讓他氣到牙癢癢的不知如何是好。

話說回來,十六歲的阿芳正值青春年華,烏溜溜的黑髮,總是光亮亮的梳理,那雙巧手,總是把家裡打理的乾乾淨淨的,阿母也不時誇她說:「像這樣的好查某姻啊,絕對要幫她找一個好人家」。

在這個初光復的時期,說實在的大家都窮,也都把寄望放在男丁身上,女兒家是賠錢的事業,所以村裡總是在十七八歲就把女兒給嫁了,不然就是送去環境比較好的人家當童養媳,雖然說阿母跟阿爸因為無法生育,從生父的手上抱回了她來養,卻也不想把她草草嫁了,但是就是希望能夠招個贅,好延續神主牌上的香火。

那年阿芳從國民義務離開了教育的時光,開始跟著阿母學做稞來貼補家用,也因為她的巧手藝,跟甜甜的笑容,所以只要是她顧著攤子的時刻,生意總是特別好,一開始街坊鄰居的七姑八婆,常上門來說媒,不過總是讓一個招贅的條件給嚇到打退堂鼓。

而正是花樣年華的阿芳因為出落的亭亭玉立,總是還有那些少年郎想要親近,動作最明顯的就是阿義了。

阿義長得瘦瘦高高的,寬寬的額頭跟大大的獅子鼻,算是福相的人,國中一畢業就開始去工廠學修理車子,看起來就是那種腳踏實地的人,而從那一年阿芳對他沒好氣的一句話,往後他也只是偷偷的躲在遠處看著阿芳的一舉一動。

今天又是上帝公生日的前夕,就如往年,家家戶戶開始冒著不斷的炊煙,他經過阿芳家的竹籬笆往裡面望去,一片身影中,他馬上認出阿芳的身影,就站在籬笆外癡癡的看著那從小就熟悉動作。

「阿義啊!你在那邊望什麼?還不進來,外面的風真透,等一下寒到,趕緊進來」從外面剛回家的阿母說。

「金鳳嬸你好!」阿義忙說

「站在那邊做啥啦!你要進來坐麼」?阿母問

「免啊啦!我是剛好經過」阿義說

「來看我阿芳唷」阿母問

阿義一邊搔頭還一邊不時望著籬笆內的阿芳。

這些都看在金鳳嬸的眼裡,她一邊走有進門,一邊想,阿義這孩子看起來還是真古意,只是做黑手的往後阿芳若跟了他也沒什麼大富大貴,二來雖說阿義家還有兩個兄弟,但是他那個阿母可不是省油的燈,要讓阿義來入贅,應該是不大可能,於是自己一邊想一邊搖著頭的進了門。

阿芳見到阿母回來了忙說:「阿母,你轉來了唷!紅龜稞差不多快好了,裡面的豆沙餡甜到剛剛好,我有用咱犁頭標的印模印出稞面,一個一個都紅通油亮的,上帝公看了一定真歡喜」。

阿母見到女兒如此乖巧,眉開眼笑的說:「阿芳你真正乖真溫順,你去叫阿爸說我們要去廟裡啊,叫他腳手面趕緊洗一洗,大家都在等我們一起上香拜拜了」。

話完,金鳳伯從房裡走了過來說:「免叫啊啦!我不是來了,查某人大呼小叫的,真正是…..」說完還直搖了搖頭。

此時阿芳跟金鳳嬸相視一望,也都笑著拿起供品香燭,隨著金鳳伯大腳快步的後頭,一同來到廟前。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