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4.文化革命样板戏

        前面说了,在苏共的整体布局中,中国先行一步,欲通过接触交流发挥文化上的优势,同化对手。

        一方面,中国建立了完备的核战体系,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在文化战场上,中方也颇为忐忑,对是否能吞下对手,顺利消化有所疑虑。

        因此,中国提前在文化战线上进行了布局,决心打下坚实基础。

        当时提出了防止西方和平演变的说法。

        而所谓的和平演变,就是通过非战争的方式影响对方,改变其行为轨迹,它实质上和信息心理战是一个意思。

        所以当时的中国看起来懵懵懂懂,但其实对信息心理战已经是心知肚明了,但为了和苏联区别开来,使用了另外的说法。

        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国内部发动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铸就一段共同的文化防火墙,以保证在未来的接触战中不迷失本性,红旗不变色。

        文化大革命具有相当的攻击性,因为它是以破为主的,注重批,斗。

        敢于批判,打倒权威,这种攻击性的文化因子潜伏下来,外来文化就将很难立足,这样以攻代守,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被对方同化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

        那么,中国想要同化对手,难道不依赖五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吗?为什么破四旧先把自己搞的乱七八糟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文化,砸坏一些坛坛罐罐就破坏了文化吗?

        没有。一些文物,建筑,的确代表了文化的符号,但文化的根本载体是人和人的行为方式。

        文化革命的确拿这些东西练了手,练习了破的技能,但是对整体文化的伤害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文化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浩劫,是从物质损失上来说的,当时的中产阶级普遍受到伤害,他们参与舆论的能力较强,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吐苦水,自然刻意强调了不好的一面。

        而因为有了批判,打倒权威的群体意识,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普通的民众变的不好对付起来,向着刁民的方向开始发展。

        但这是题中应有之意。

        毛泽东曾经把目光放到流氓无产阶级身上,说他们更具有革命性。

        当社会呼唤变革的时代,顺民们是无法积聚力量的,而且会被旧体系所利用,成为抵挡变革的城墙。

        而刁民们,流氓们,则有可能冲动起来,成为促动变革的力量。

        那么,能利用起来,做抵挡文化侵袭的先锋的,同样是这样一批人。

        所以文革中的一种怪现象,就是老实本分的吃亏,无所事事,敢打敢杀的造反派却甚嚣尘上。

        因此人们是普遍不理解的,这不是正常社会发展应有的现象。

        因为一般来说,都是应该以立为本,以破为辅的。

        但是在大战欲来的背景下,强调破,推广破,练就民间的抵御文化战的力量,却是可以理解的。

        对毛泽东来说,只有这种潜伏在民间,潜伏在意识中的力量才是可信赖的,而任何党派组织中的力量,不管如何经营,最终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

        你就算训练出一支铁军,但是一旦被人接手,换个人发工资,自然就调转了枪头,看起来很有力量,却容易被收服,被利用。

        而民间的刁民,打倒权威的意识,思辨的习惯,看起来乱糟糟的,却是真正强大的力量,不那么容易屈服。

        当然,毛泽东本身也是一个权威,他自己被打倒他是有心理准备的。

        但是,他借助这股力量,打造了不败的文化壁垒,思想防线,却可以在他被打倒之后,仍然长久的起作用。

        如果我的手下听话,那么被对方领导的时候,同样会听话;而如果我的手下不好调教,对方就难以接手。

        这就是顺民和刁民的区别,是很简单,很清晰的逻辑。

        为了不资敌以政,他必须要布下这个后手。

        然后他才放心的通过华国锋之手把权力交到邓小平手中。

        邓小平虽然是走资派,符合和美国交往的趋势,但他想彻底改弦易辙,放弃共产主义路线则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和邓小平是敌对关系,不然他就不会辗转把权力交给邓了。

        他防备的,是总路线的变化,害怕党内在未来的信息心理战中溃败,被外人坑了还帮人数钱。

        而党外的,遍布于民众间的力量,则是最难受到信息心理战影响的,将时刻的对高层起到刺激,提神的作用。

        当然,流氓无产阶级的提法是毛泽东年青时代,无处寻找力量才考虑的,他实际上更需要的是有素质,有思想,敢斗争的普通民众,但这个要求在当时的时代是难以达到的,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发掘,调动的同时,他也注重教育,培养,希望全国成为文化教育的大学校。

        在这种思路下,样板戏出台了。

        文化教育,走娱乐路线,更贴近生活,渗透性更强。

        大家不要看不起样板戏,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这是属于很高级的稀缺品,当时大部分农村人电影都没得看,电视也只有少数人有,能看到唱戏的,已经是很不错了。

        样板戏,除了强调思想性革命性之外,非常注重样板效应。

        所谓样板,就是标准化,这其实是很先进的一种思想。

        中国企业在很久之后才知道标准化的重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竞争中。

        而在样板戏中,早就包含这种意识了。

        有了样板,标准,在当时的信息条件下,就可以迅速推广传播而不会走样。

        这其实就是复制的思维,我们现在有电脑,自然觉得复制很简单了。

        但是你要想想,如果每传播一次,内容就有稍许的改变,那最后看到的东西肯定大不相同了。

        样板戏通过严格的标准化,完成了工业式的批量发行,制造了共同的记忆,时代的刻痕。

        可以说,样板戏绝不逊色于现代的网络视频。

        而当时遍布墙上的标语,大字报,和现在的置顶发帖又有什么区别呢?

        中共高层,实际上已经预见到网络时代山雨欲来了,提前带领民众体验了一把,打下了基础。

        所以文革时代,国外的高层研究部门是非常震惊的,这等于出招之前已经被识破了动作。

        这种认可,使得他们不再保持看乡下土老帽的眼光,这才有了后来的邓小平访美之类的平等交流,为中美的文化融合和交锋拉开了序幕。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