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問卷找答案|寫作需要的幫助,POPO來支持。
HOT 閃亮星─黑白沙漠狐耽美稿件大募集

心得-人設/形象/真實的自己

近期有公眾人物,被爆出人設崩壞的新聞。

稍微了解來龍去脈,主要引起爭議點,來自言行不一。(註一)

在此不提本事件細節,僅想討論「人設」、「形象」與「真實的自己」的差別,以及分享反思。

若想看結論,請拉到最後面。

/

首先,提出兩個名詞。

形象,在教育部國語辭典裡,定義為:「由一個人的內涵作為,所呈現出來的風格、特色。」

人設,是人物設定的簡稱。以小說舉例,人設就是角色屬性設定。

我想「形象」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我們看不見別人內在,所以只能從外在行為,來"認識"對方,不一定來自於內涵。

/

人設是對外呈現的自己,說出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就會往身上貼標籤。

別人可能拿標籤當標準,檢視行為是否符合。

尤其是越具體的敘述,越容易被拿來比較,例如:

第一級:節儉的人→與奢侈的人相對(主觀認定多)

第二級:不買奢侈品→不買名牌、珠寶等奢侈品

第三級:一天伙食費只花兩百元→不吃大餐

(註二)

/

對外宣稱的原則,我想也屬於一種人設。

可惜有些習慣,只維持一段時間。除非想寫打臉文,不然不會特別寫出來。

例如:《早起實驗2   當夢想變成鬧鐘   然後呢?》,提到希望能早起寫文,結果在下一篇《早起實驗   3   愛找藉口的大腦》就自我打臉。

反觀《不看人氣的一個禮拜》裡,提到下載   APP,建立「寫下一件有成就感、開心或新發現」的習慣,實際只持續約兩個禮拜。

雖然目前沒做這件事,但是覺得這不是本篇的重點,不會特別寫出來。

不禁感嘆理想與實際,有如天壤之別。

→此時人設崩壞(言行不一),真實的自己≠對外呈現的自己≠形象

/

之前野心大,列出許多衍伸題材。

拖延症強大下,只能慢慢收帳。

例如:《心得-著作權法-合理使用、重製、改作及公開傳輸》提到:希望能以在   POPO   創作為例,說明應注意事項。(2021/2/11)

現在五個月過去了,半個字都沒動,實在母湯。

慢慢練習不把話說死,例如:用心得或想嘗試的方向呈現,代表這是現在進行式,而不是現在完成式。

/

在學生時代,不擅長跟人相處,常當個獨行俠。

沒想到錄取常跟人接觸的工作,一開始不知道該說什麼,跟大家保持距離。

雖然想變得活潑,但是認為不是真實的自己,心裡有道坎過不去。

後來讀了一篇文章,體會到:比起強迫自己活潑,不如上班時,"演"成活潑的人。

/

為了能自在溝通,放下獨行俠標籤,開始接受團隊合作與交流。

當中發生許多事,加上跟大家變得熟悉,才終於建立人設。

(*建立人設,真實的自己≠對外呈現的自己=形象)

下班後,回復真實的自己。保持安靜,享受休息時間,慢慢充電。

一樣與周圍的人保持距離,除非對方能走進我的心。

/

沒想到這項人設,除了幫助工作溝通,也習慣與人交流。

接著開始依對象不同,漸漸調整對外呈現的自己。

例如:我在A面前,因為A喜歡安靜,加上是長輩,所以表現拘謹。

反觀在B面前,因為B很活潑,所以能呈現自己比較瘋的一面。

/

過了一年,發現喜歡的偶像,上台表演氣場強大,私底下可愛撒嬌(註三)。

開始對上述內容,有不同體悟。

過去的我,認為真實的自己,只能有一種樣子。

認為"變色龍"很"假",對此感到不屑。

現在的我,覺得真實的自己,能有多種面向。

面對不同的人,如面對各式各樣的門,拿對應鑰匙開啟。

冷漠的、害羞的、活潑的‧‧‧等類型的自己,融合全部模樣,靈魂才會完整。

/

此外,對自己下的註解,也會隨自我認識,而有所變化。

就像學生時代時,坐在第一排狂抄筆記,常泡在圖書館裡,覺得本身是認真的人。

反觀現在,發現自己是懶骨頭。

一方面讚嘆拖延是藝術,另一方面嚮往積極。

乍看之下,似乎退步與矛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接受自己不想面對的一面。

/

用上一個例子來說,我曾認為自己是害羞的人。

後來漸漸習慣面對人,也能變得活潑。

真實的自己與對外呈現的自己,差距逐漸縮小,

努力言行如一,理想狀況為:

真實的自己=對外呈現的自己=形象(別人眼中的自己)

除了接受自己有不同面向,也提醒別自我設限,擁抱變化。

//結論

1.對於形象與人設解讀:

(1)形象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2)人設是對外呈現的自己,包含:說出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以及對外宣稱的原則。

2.真實的自己、人設與形象之關係

(1)言行如一,真實的自己=對外呈現的自己=形象(別人眼中的自己)

(2)建立人設,真實的自己≠對外呈現的自己=形象

(3)人設崩壞(言行不一),真實的自己≠對外呈現的自己≠形象

3.對自己下的註解,隨自我認識而有所改變。

接受自己有不同面向,擁抱變化。

註一、該位公眾人物,除了言行不一外,另一個爭議點是:有些網友對他提出質疑時,他不但沒有回應,甚至刪留言外加封鎖,讓風波擴散。

註二、此例非本人

註三、偶像私下模樣,若是直播(涉及對外),也可能帶有人設成份。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2)

強調⋯⋯。
只有小莫莫可以這樣聊。

只是其中一個角度,而非正確答案,日本職場是直白的沒有((模糊空間))最容易拿來對比用。
日本民族性風格很強烈⋯⋯。
2021-07-16 11:54 透過電腦版 回應
哈哈!也只有酸酸大能這樣聊//
我明白這是其中一個角度~
至於日本職場了解不深,感覺耐人尋味
2021-07-17 23:47回覆
.....那一種((對談))情況下舒服。
酸魚很不喜歡標準答案,但是商業禮儀就是存在職場的標準答案。
雙方尷尬不熟悉--標準答案應對。((日本社會新鮮人入社前,會有入社儀式及訓練,普通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轉成社會新鮮人會以百年公司當作起點選擇,學會--入社前的已知社會的標準答案))

社會新鮮人選擇進入新創公司或是外商公司當作起點少數--即便是現在,還是會循著先進大公司當作起點,((廣大認同的職場禮儀模式。))

揣摩形象及基礎模式,在到下一間公司身上隱約帶有""做事節奏及模式""。

當事人沒有察覺""個人行為形象/企業形象""---最常會出現社會大眾的誤解。
「台積電的人啊!薪水不錯,有沒有分紅?」
實際在裡面工作矛盾,跟擋在門外只看大門三個字的企業形象,員工無法述說公司內部的事,卻用個人的立場一再無法為外面的誤解反駁。

1--個人沒有察覺,2--個人不知道下而選擇,沾染上的誤解,3--個人無法消化外界的((刺激))。

思覺失調症狀⋯⋯⋯精神疾病一種。
2021-07-16 09:39 透過電腦版 回應
真的,在裡面和在外面的人不同
尤其是在職場,存在其標準答案
日本的情況,感覺跟台灣頗類似
通常以大公司作為起點
學習規章制度的框架
相較於新創公司,比較容易熟悉

若轉換跑道,的確有像酸酸大說的問題
帶有前一家工作的模式。
/
突然想起有朋友在大公司面試,一開始他看網路上評論,一面倒說那間公司不好
實際上沒有想像的差,就算說了,別人不一定信
另一角度來看,也不方便透露太多公司細節
或許落入酸酸大說的那三種情況QQ
 
2021-07-17 23:4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