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問卷找答案|寫作需要的幫助,POPO來支持。
HOT 閃亮星─黑白沙漠狐耽美稿件大募集

赤壁賦

        壬戌年七月,蘇軾和幾個朋友乘著船遊江,正值夏末秋初季節交替之時,最是陰晴不定的時節,早些還風和日麗,下一刻便又是陰雨,今兒天氣倒好,一日晴朗便是難得出遊的好時節,至晚,江上清風徐徐,水面上一片平靜。蘇軾與友人乘著船,又是說笑又是吟詩,自打來到黃州,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盡興了。

        當他們意識到時辰早晚時,明月已經東昇高掛在天上,大約也是子時吧!但也僅只一瞬,下一會也就沒人在意;今日月光挺好,雖說已經是十六,但月亮仍然圓潤、盈亮皎潔,如銅鏡似的,倒是天上的星斗黯然了不少。

        夜裡霜露深重,江上浮著迷濛的水氣,把江水和天色連成了一片,江水搖晃著船,和這一群已有醉意的人。船上一夥人也不掌槳,就任著船隨波飄盪。

        一群人舉杯邀月,相互對飲,頗有江湖人的瀟灑和疏懶模樣。

        蘇軾跟著友人,不免也小酌了幾杯,但他酒量向來不怎麼樣,因此才不過幾杯黃湯下肚,便已經耳根子發熱,有兩三分的醉意。

        涼風吹在蘇軾因醺醉而發熱的臉上,醉眼裡,天地山河都開闊了,

        他感覺自己輕盈得像神仙似的飄然而起,耳邊聽著隱約的吟誦與呼喚之聲,但是卻離他越來越遠,最終被清風之聲掩蓋而過,再也沒有其他了。沒那俗世的擾人,他的心情突然之間就快活了。

        蘇軾喝酒喝得極興,思緒一閃,便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桂木製的棹,蘭木製的槳在船邊搖著,清撥水中的明月,逆流而上,抬眼遠望,我思慕的美人卻在天的那一方……。」鏗鏗叩叩的清脆的響音和著歌唱,倒也別有一番滋味。

        船上的乘客中,有個名曰馮霽的船客,聽得唱曲,便拿出了洞簫隨著曲子吹奏起來,洞簫聲飄飄渺渺,嗚嗚咽咽……在船客們耳邊、山水間盪盪然,不澎湃,卻如涓涓細流,絲般輕柔又綿延不絕。

        只是這蕭聲雖美,但聲音裡交雜著的蕭瑟和怨慕之情,卻讓蘇軾心裡湧上許多悲傷,眼鼻不禁一酸,就要掉下淚來;只是古來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如今這眼前是一片好山好水,豈有哭的道理?  

        這良辰美景呵!合不該讓這憂愁的心緒給攪動了才是。

        閉閉眼,他艱難的收斂心神。蘇軾皺眉端坐起身,望向馮霽,問到:「明清兄,今夜月色清亮,景色如此美好,可我聽著你的蕭聲這般悲傷,卻是為何?」

        馮霽聞言,停下手邊的吹奏,對蘇軾打恭歉揖,道:「蘇兄別介,最初的本意是想著與你的歌唱和曲,只是一時間有感而發,不自覺的就惆悵了。」

        聽及此話,蘇軾便是好奇了,又問到:「明清兄為何如此說?」

        馮霽道:「我看這山光水色,便想起了一首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蘇軾抬頭望天,道:「曹孟德的《短歌行》……」

        馮霽道:「可不是?」

        蘇軾道:「明清兄想到了什麼?」大約是因酒氣作祟,他話語彎繞輕挑,卻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清醒與瞭然。

        馮霽才不管蘇軾清醒與否,道:「你瞧,從這兒望過去,西邊是夏口,東邊是武昌山,這一山一水連綿不斷,草木蓊鬱,日時花繁似錦,夜裡煙波浩渺,一片錦繡山河,若非知曉赤壁一戰,也難想像這裡如仙境般的地方,竟是當時曹操與周公僅相互征伐之地,曹操還讓周瑜困於其中。」

        蘇軾抬眼四望,腦海裡也隱隱浮現熊熊烈火,燒得江面、山壁紅光沖天的景象……。

        是呵,不正是這兒嗎!

        馮霽繼續道:「那時曹操大破荊州城、下了江陵一路向東,船艦勢如破竹,天空都被魏國的戰旗給遮蔽,他站在甲板上面對著波濤洶湧的江水飲酒賦詩,那情狀不正當時的一世梟雄嗎?但看如今眼前錦繡一樣的景致,哪裡見得當時的壯烈?而今也不過是黃土隴頭埋白骨,曹操除留一名在此,又到那兒去呢?」

        蘇軾不再說話,只靜靜的聽著。

        「瞧瞧,咱們在這江邊捕魚、在山中砍柴,和水中魚蝦山林走獸為友,閒暇時候坐一艘小船在這月下互相勸酒,眼望盡是江清月明之色,誰還得想到曹孟德與周公瑾呢!兄臺不感慨嗎?」蘇軾為他斟上一杯酒,為自己斟了一杯茶,他倆都是好酒的人,但馮霽酒量可比他好得多了,接連兩、三罈子不是問題,但自個兒只能喝茶了。

        見酒到眼前,馮霽便一口飲盡杯中甘露,繼續道:「比之天地的浩渺,江水的無窮無盡,生命就像天地之間的蜉蝣,像滄海上一粒米粟那般渺小,人生何其短暫。」一氣嘆息不消說,又是出於馮霽之口,這位向來開朗豁達的公子,今日卻頻頻長嘆,蘇軾與他交往至今,還是頭一遭見他這般。「我多想自己也能同仙人一般無憂無慮,遨遊在這天地之間,與天地明月長存於世。只可惜這終究是不可能的現實。」

        語罷,蕭聲又起,比之前曲又更淒清,蘇軾飲茶細聽,至蕭聲落下,茶也已經淡了。

        放下茶盞,蘇軾這才開口:「明清兄,你可知道這水流去,並非真正的消逝?這明月雖有盈虧,但追其根本,並沒有任何的消長。從變的這一方看,天地萬物,飛禽走獸乃至山河溪壑,哪樣不是時刻在變化。」

        馮霽聞言,垂眼沉思片刻,眉間的愁緒稍冀,蘇軾見狀微笑又道:「若又從不變的這一方看,生命不正和天地萬物一般恆久長遠?明清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以將自己說得如此不堪?」

        馮霽聽了,笑得赧然,蘇軾又斟上一杯酒。「往昔我自認胸懷暢達,而今看來,我真不如蘇兄了。」

        蘇軾道:「明清兄不必這樣,每人對每事看法盡皆不同,互相抒發,倒也是一番趣味,明清兄這麼說就是過度拘泥了。」

        馮霽笑道:「我這是怎麼了?」他將洞簫收起,執起扇子輕敲自己的額,一收一放之間,眉宇之間灰敗情緒也漸漸淡去。

        蘇軾接著道:「你看,這山川草木都有其主,一分一毫該是誰的便是誰的,莫要巧取豪奪。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傳到耳邊的蛙鳥蟲鳴之聲、眼裡所及之景色,才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人人皆可享有的,明清兄可有興致再與我一同共賞?」

        馮霽聞言大笑,愁容盡掃。

        這方是蘇軾所知的馮霽。

        船上一夥船客不知何時已歇,桌上一片狼藉,只蘇軾和馮霽這張小几仍淨,兩人皆笑,卻看沉沉夜色稍褪,東方天際泛光,天已明。

        「這茶已淡了,我再讓人沏上一壺。」

        「欸!興既已起,該要喝酒方才能盡興啊!」

***************************************************************

        蘇軾來到黃州,是被貶黜、是犯官,出入都得讓人監看著,若是平常官家,別說親人、便只是一面之交的人也不輕易再來往。

        可偏偏蘇軾一到黃州,許多人卻接踵找上了門來─不是找他喝酒(即便他酒量奇差),就是找他遊山玩水,又或只是登門聊聊天……這些朋友過往多半是書信來往,三年五載沒見著人影都不是什麼稀奇事,只是他這一出京,這些久未謀面的友人卻一個個冒了出來,就連出京前一年就來信,說要閉關修道,勒令他連封信都不準寄送的楊世昌都出現了。

        來的也不只楊世昌一人,還有在黃州停居了個把月的馮霽。

        蘇軾開了門就見楊世昌與馮霽迎面而來,對頭二人自然也看見他─只看蘇軾一身輕簡,兩袖清風的就走出雪堂。

        馮霽道:「蘇兄這是要去那兒?」

        蘇軾道:「天已經晚了,我本是要回去的,只是沒料得會碰見兩位兄台,進來坐坐。」說著便又要推們進入堂內。

        馮霽道:「別,我和子京是專程過來沒錯,可也不能給夫人失禮了。」

        楊世昌笑道:「不如一道走,邊走邊聊。」

        三人於是一同向著縣城的方向走去。此時已經是十月,一進夜霜露就降下來了,滿地的落葉因為沾了霜水,所以路面顯得柔軟,但輕易地就會沾溼鞋面和衣襬。

        又是個晴夜,月色瑩亮,照映出清晰的人影。今年秋氣候好,除卻夏轉秋時的不定,秋日晚上雖然有露水,但不常降雨,便是有,也往往在日裡下完了夜裡就是個好天。

        天下大多人都是喜好天晴的。

        於是三人一面走著一面吟詩,一面閒聊。

        聊了一會,蘇軾忽然嘆道:「只可惜了這樣的良夜─這麼好的月亮、如此舒爽的風,有客人卻沒有酒,便有酒卻沒有菜餚可以招待,可要怎麼度過這夜。」

        楊世昌一聽,道:「傍晚我進山前,在溪邊補得一條魚,我瞧牠嘴大鱗細,像是松江鱸。」

        蘇軾也是好美食的,一聽是松江鱸,便道:「松江鱸用清蒸或紅燒最好。」

        馮霽也道:「只酒得要想想辦法。」

        現在是申時過半,雖說不晚,但回到臨皋縣城少說也要酉時,那時城門已經要宵禁,哪還有賣酒?

        蘇軾兩個友人相偕歸得家來,妻子王氏同孩子們正在廳前,蘇邁正指導兩個弟弟寫字,想來正等著他。

        蘇邁抬頭一見父親回來,便拉著兩個弟弟一同起身問父親安。

        馮霽與楊世昌一見蘇軾妻子和孩子們,行了禮便要離開,是王氏三言兩語將兩人給勸回來:「難得你們來,別因我們給阻撓好興致了。」

        這不是客套。

        王氏聽得丈夫問家裡可有酒可招待,便笑著往裡頭去,待回來時,手裡已拿了兩醰子酒。「這是你跟我提過,進京前釀的蜜酒,已經放了好幾年了,我一直幫你帶著,以備不時之需。」與酒一起的,還有一個布包,王氏一併拿給了蘇軾。

        楊世昌見酒,便道:「蘇兄自釀的蜜酒?我可要嚐嚐。」馮霽也在一旁附和。

        蘇軾道:「我這蜜酒是跟你學的,再怎麼也及不上你的好。」說罷便提了酒向外走,目送王氏將門上栓熄燈後,方才與兩位友人一同離開。

        正思考著該去哪兒,卻聽一旁馮霽道:「今日月白風清,遊赤壁最好。」

        於是乎,在時隔三個月以後的望月,蘇軾又登上小舟遊覽赤壁,這回不是滿船的騷客墨人,只仨兩好友便成行了。

        今夜風稍大,江水發出柔和的流淌聲,兩側的山巖高聳陡峭,著實一幅壯麗的絕景。月亮升到了山頂才冒出頭來,大山大川映襯著明月,倒顯得月亮小得許多。

        今日江水水位降低,許多水邊礁石露出了水面,水打在石上,讓盈盈的月光一照,閃爍宛如星子一般。

        馮霽驚嘆道:「這才隔了多久,景色全然不同了。」

        蘇軾道:「明清兄今兒心情倒好。」

        馮霽道:「景色這樣好,子瞻兄難道不開心?」

        蘇軾道:「良辰好景,我豈能讓他虛設?只是想起幾個月前有個人還在月下傷春悲秋罷了。」

        馮霽道:「虧你記得清楚。」

        一旁的楊世昌聽著他們打啞謎,便問是怎麼個回事。

        馮霽便就將七月間遊赤壁一事說了,說完他笑道:「蘇兄是在挖苦我。」

        蘇軾道:「豈敢豈敢。只是上回感懷之語,著實讓我難忘。」才說完,便見一處沿山而上的石階,細小而蜿蜒,若沒仔細瞧,還真瞧不見;蘇軾沿著山勢向上望,卻見上頭有個亭子,想來該是這小路的盡頭,便興起了前去一探究竟的意念。

        他搖槳靠近山邊,馮霽和楊世昌覺著納悶,直到船近山邊兩人才見著階梯,當下又是一聲驚嘆─誰能想到在這兒還有這麼一條小路呢!

        蘇軾將船停妥,起身撩衣一跨上岸。

        馮霽道:「子瞻兄這是要走!魚還蒸著呢!」

        楊世昌笑道:「咱們就蒸著魚喝酒,反正魚也才剛上爐火,待子瞻看過了上頭的風景再吃魚。」說著便揮手要蘇軾自個兒往上走。

        蘇軾道:「我去去就回。」正要跨上岸邊,似乎又想起什麼的回過頭來,將適才妻子交給他的布包解下遞給馮霽和楊世昌。

        馮霽看著布包,疑惑問道:「這是什麼?」

        蘇軾道:「你們嚐嚐,滋味兒不錯。」轉頭一跨上岸,一瞬便沒入蔓草之中。

        小徑看樣子是真的久無人煙,雜草覆蓋著山路、路邊常有形狀怪異的石頭,凹地還好,那凸出的太多的,著實讓他傷腦筋,總要費得一番思索才過去了。蘇軾艱難的踩著山岩向上,沿途甚至有幾處懸崖,必須得拉著樹枝才能借力越過。好容易的工夫才到了路的盡頭,果真是在船上所見的亭子

        蘇軾四下看了看,直覺這亭子應是修好不久。

        從亭上望去,兩邊綿延好幾十里的陡聳高崖與重山,寬闊的江水讓山壁夾峙著,越發一番雄偉壯闊。東北方一賭厚重的雲層群聚,一片迷迷濛濛,想來正下著雨,也不知是從哪兒往哪兒下,或者京城下過來的?興許不多久就來到這兒了也不一定。

        蘇軾低頭向下瞧,江水粼粼,上來花了不少時間,也不能久留,也別讓馮霽和楊世昌他們好等。

        只是又可惜了這好景。

        蘇軾心裡忽然間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愁之情,不由的長喝了一聲,忽而大風撲面而來,長鳴之聲拌入一地的枯草落葉,盤旋著湧向天際,呼嘯聲動,山下馮霽與楊世昌聞音便自飲杯中抬頭,兩人互望一眼,相視而笑,仰頭飲盡甘霖。

        閉眼收神,再睜眼時是心曠神怡,眼裡又是一片清朗之色。遠方雲霾雨後而開,此時的遠山山尖在月下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了。

        無妨,來日方長,何苦再無機會呢?

        稍離前,再看了一眼壯闊秀麗的景色,便隨意的折了草抹碎,以草汁在桌上寫下三個大字─「快哉亭」,寫罷,復又循著來時路回到小舟之上。

        松江鱸已蒸好,騰騰的冒著白煙,馮霽與楊世昌見他下來,便招呼著要他快些,酒也斟上了,想來兩人真已經等好一會兒。

        蘇軾上了船,馮霽先問到:「上頭可有什麼?」

        蘇軾回答道:「一座新修的亭子,四邊雖荒煙漫草,但上頭景色大好,只可惜你們沒上去。」

        馮霽搖搖頭道:「我啊……別說到上頭,怕是沒到半途就給摔得鼻青臉腫。」

        蘇軾抓起船槳將船操離沿岸,至江心又放其漂泊。

        楊世昌但笑,轉頭便問蘇軾:「適才你留下的餅我和明清都吃了,真不錯,夫人做的?」

        這回換蘇軾笑了,道:「不是,一個朋友家裡人做的。」

        馮霽道:「說到這,那餅我還真沒看過,酥皮可真香,叫什麼?哪日我也去找找。」

        蘇軾笑意不減,但臉上多了一抹神秘:「這餅是找不著的。」

        馮霽與楊世昌臉上滿是不解。

        蘇軾又道:「這餅叫『為什麼酥』,只那朋友的媳婦會做,我也找遍黃州大街小巷,連個相似的都沒見著過。」

        馮霽瞪眼,不敢相信自己耳裡聽到的,這什麼名字!楊世昌表情還鎮靜些,但與馮霽也相去不遠。蘇軾看看兩人,堅定地重申:「相信我,這真是這個名,還是我給起的。」

        馮霽聞言頓了頓,爾後咧嘴大笑,這一笑便停不下來,蘇軾就由著他笑,和楊世昌兩人吃起魚來,待馮霽笑夠了,魚也吃了過半,這才手忙腳亂的將爐上的殘魚給端走。

        月上中天,怕是已近子時,楊世昌天一亮便要回觀裡,馮霽因上回一夜外宿未捎信回家,讓家裡的妻子苦等一夜,妻子盛怒,也給他下了宵禁時間─回家時間最晚不得超出子時,越過宵禁時間便睡柴房,併罰一月不准出門。

        睡柴房不打緊,不出門可就茲事體大了,簡直是要逼死人的。

        「能像蘇兄這樣多好,夫人不管不顧的。」馮霽碎嘴道,船靠了岸也沒停。

        「我可是有捎信的,一次不落。」蘇軾送兩人上岸,對馮霽的碎嘴,他也無計可相助。楊世昌離去前要他好好珍重,待他閉關出來再到他這兒找他。

        馮霽與楊世昌相偕離去,遠遠仍能聽到馮霽的碎聲,一會兒才聽不見。

        船上一下子靜了下來,蘇軾一人搖槳,船在江上緩緩徐行,一隻孤雁橫空而過,月下雁子暈影投入江面,隨波浮沉。

        蘇軾口裡哼唱著小曲兒,哼著哼著不禁睡意捲來,盹了一盹,忽又驚醒,恍惚間卻見一名白袂道人安座於前,手上一黑玉麒麟萬壽拂塵,眼眉含笑問道:「遊玩赤壁可樂乎?」蘇軾疑惑四望,答非所問地道:「道長不知如何稱呼?又怎麼上得我的船上的?」那道人只但笑不語。

        蘇軾見他不答,也不再問,但仍疑惑。

        船可還在江心呢!周圍也不見其他船隻,這道長究竟是如何登舟的?

        他且看著那道人許久,又道:「哈!我可知道了,你定是昨夜飛過上空的那隻大雁吧!要不怎能憑空上了我這船呢!」

        道人聞言笑意轉濃,蘇軾只覺前方一白,悚然便驚叫出聲來,身子一抖,便睜開了眼睛。他坐起身子又四下張望,那兒有什麼白袂道人呢!只天際一束光輝映照著江上鴻雁,將振開的白翼青影拉得老長,最終昇上天際,隱沒入空......。

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