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台灣歷史動亂簡表

這是小弟想要追查的主題,列表中有些用詞沿用教科書與參考資料,將在附錄中列出

1684 康熙   23   年   

台南(救台灣縣)   林盛   舊鄭氏部下,密謀抗清,未起事即被捕

高雄   菜機功繼林盛後起義

1686 康熙   25   年   

鄭氏部下   陳辛於諸羅縣結合番民反清

1696 康熙   35   年   

吳球事件(1696.7.1)

吳球,諸羅縣新港東田尾(今嘉義縣新港)人,與一自稱明室後裔的朱祐龍號召抗清。事敗,朱祐龍逃入山中,下落不明。

1699 康熙   38   年   

北投社冰冷事件(1699.5)

通事金賢欲迎娶北投社土目冰冷親戚麻里朗孔之女為妻,麻里朗孔以其女尚年幼加以推辭。金賢竟將其女綁在樹上,並鞭打之。土目冰冷聞訊,遂率領社民將金賢射死。最後清軍用計誘冰冷並殺害,而平定事件。

通霄社番亂(1699)

由於通事黃申行為不檢,引起道卡斯族通霄社頭目、卓霧亞反抗,殺害通事黃申及數十名官兵。台灣總兵張玉麒派遣官兵出征,並徵調南部西拉雅族蕭裡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及新港社一同攻破通霄社,結束這場事件。

1701 康熙   40   年   

劉卻事件(1701~1703)

劉卻,諸羅縣臭祐庄人,   1701年12月7日,舉旗起義,率眾攻下加苳營(今嘉義縣),附近原住民紛紛響應,加入抗清。清廷派兵支援,於急水溪,大敗劉卻,使之逃往笨港。兩年後,再度起義,於秀才莊(今北港)遭官兵突擊殺害,事後諸羅縣建立台灣第一座城池。

1721 康熙   60   年   

杜君英,廣東潮州人,來台傭工,率領族人朱一貴響應革命。後因籍貫問題,朱一貴派人攻擊杜君英。在朱一貴事敗後,杜君英被官員押解到北京城處斬。

朱一貴事件(1721.4)

為清代重大民變之一,朱一貴等人於羅漢內門(今高雄縣內門鄉)豎旗結拜,自立為「中興王」,建年號為「永和」,攻陷台灣府城,聲勢頗大。之後清廷派兵平定該事件,朱一貴被捕,押送至北京處死。

1722 康熙   61   年

鳳山南路閩粵械鬥   

1723 雍正   1   年

鳳山閩粵械鬥(賴君奏案)

1725 雍正   3   年   

水沙連社骨宗事件。

原住民邵族的全盛時期,其主社名稱「水沙連」1726年,官府派遣士兵兩千名,圍剿水沙連社頭目骨宗,搜出藏貯漢人頭顱八十五個,並將骨宗父子押往台南府城斬首。

1726 雍正   4   年   

鳳山縣(現今屏東)   陳三竒率眾功統領營   未果

1728 雍正   6   年   

諸羅縣(今台南地區)   湯完聚眾結"父母會"

1731 雍正   9   年   

大甲西社番亂(1731~1732)

大甲西社頭目、林武力等起事抗官。清廷派遣六千名官兵來台,經過七個月終將亂事平定。此次事件是清代規模最大的熟番反官事件。

事後清廷改大甲西社為「德化社」、沙轆社為「遷善社」、牛罵社為「感恩社」。

1732 雍正   10   年

駐軍台灣南部鳳山的總兵呂瑞麟奉令率軍至大甲平變,以致鳳山城郡守備鬆散。朱一貴民變的參與者吳福生,趁此「番變」時機起事。吳福生與數十名朱一貴舊部會合,並豎「大明得勝」旗,攻打鳳山城附近的岡山,汛塘,石井汛等地,順利攻佔該地,並研擬進攻台灣鳳山縣城。   4月5日,吳福生與清官軍於鳳山城外發生兩天夜戰役,事敗逃亡。同年5月,吳福生被捕並遭清軍殺害。   

1734 雍正   12   年

諸羅蔡魏異姓械鬥(蔡馬益案) 鳳山縣(今高雄地區)   許祖招人樹旗滋事

1742 乾隆   7   年   

彰化縣(彰化地區)   郭興   豎旗誣陷

1745 乾隆   10   年

苗栗縣銅鑼、三座厝事件

彰化豪強王桂麟(閩籍-福州人)嫉其有成,向官府偽報藍之貴等人為匪首,率官兵征剿。焚村誌僅剩廬舍三棟,故稱「三座厝」事件   

1750 乾隆   15   年   

淡水廳陳蓋事件:北部首起起義。

1751 乾隆   16   年

李光顯案、諸羅、李光顯身恃武生,恣意占管民番田園,以致爭鬧毆打公差。

1751年台灣縣漳泉械鬥

客家人遷至峰仔峙社   (台北、汐止)   

1752 乾隆   17   年   

彰化縣(今雲林地區)蔡倪   豎旗誣陷

1753 乾隆   18   年   

彰化鹿港施篤(施天賜)糾眾截囚犯事件。

諸羅海豐莊吳典(黃典)窩藏罪犯   糾眾抗官事件。---起義

鳳山縣(今屏東地區)張鳳喈   豎旗誣陷

1766 乾隆   31   年

宜蘭原住民攸乃武社事件。---   (疑是1768年漢人林漢生召眾入墾蘭陽平原,被原住民所殺之誤?)   

1768 乾隆   33   年   

黃教反官(1768~1769)

黃教,福建同安人,召募同夥在岡山豎旗起事。清廷派遣福建水師提督吳必達來台進行圍捕工作,終在1769年3月,線民在山內刺殺黃教。

黃媽城   於台灣縣(今台南市地區)造作匿名揭帖   陷人於罪(可能用於支援黃教)

1769 乾隆   34   年

彰化漳泉械鬥

鳳山縣閩粵械鬥   

1775 乾隆   40   年

彰化漳泉械鬥

彰化縣治西門外四里的蕀桐腳莊,漳泉人聚賭換呆錢所致、疑為謝笑案之誤殖1777 乾隆   42   年

閩粵械鬥、閩粵兩族群爭樹林,粵人落敗遷竹塹。福客移民爭淡水廳海山堡柑園、劉厝埔一帶田地,粵人敗北遷中壢、楊梅。

(因爭地引起械鬥,戰敗者遠走他鄉的例子。)   

1782 乾隆   47   年

彰化嘉義漳泉械鬥(謝笑案)

參與方:南屯、草屯、大里、竹山等地之漳人;鹿港、番仔港等地的泉人

波及地區:笨港、鹽水港、十八重溪、大崎頂等地。事件延續3個多月,最後由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來臺灣鎮壓才結束。官方報告:斬首者290餘人,流放者320餘人

陳虎於鳳山縣(今高雄縣地區)   豎旗意圖搶劫   

1783 乾隆   48   年

諸羅楊姓宗族械鬥(楊光勳案)

楊逞的螟蛉子楊光勳與親生子楊媽世為爭家產,各結「添弟會」、「雷公會」互鬥

引起清廷對於會黨的注意,增派兵員進駐彰化,成為林爽文事件的導火線

淡水廳黃泥塘(桃園)張昂案:土地糾紛。

桃園地區首次的分類械鬥。見於黃泥塘、烏樹林一帶(龍潭),因越土牛線侵墾引發張、林二氏械鬥,屬閩粵衝突。據查張昂等人係死於所謂『山豬鏢』

漳粵械鬥爭水資源立「義友塚」

1783年乾隆48年

張主忠反清事件。---起義  

1783年乾隆48年

小刀會林貴反清事件。---起義  

1783年乾隆48年

鳳山縣林弄反清事件。---起義

1786 乾隆   51   年

楊氏宗族械鬥(楊光勳案)

楊光勳、楊媽世兄弟械鬥、演變成殺害汛兵

因楊光勳案確實年分有1783與1786年兩種版本

諸羅黃張異姓械鬥(黃霞案)爭祖產

林爽文事件(1786)

林爽文於1786年揭竿起義,隔年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了除府城和鹿耳門外廣大的西部地區。起義軍的迅速發展,引起清廷驚恐,立即調兵遣將來台鎮壓,才敉平此一民變。乾隆將此案列入其「十全武功」之一。  

莊大田反清事件(1786~1788)

莊大田在父親死後遷居番仔寮(今屏東縣里港鄉),林爽文起義後,自封「南路輔國大元帥」,與林爽文所立的「順天大元帥」南北相呼應,並率眾進攻鳳山縣城,。隔年與林爽文結合圍攻台南府城失利。1788年初,福康安率兵南下緝捕莊大田,事件宣告結束。

1786年乾隆51年

直加米南、目懷二社「生番」事件—原住民起義

1787 乾隆   52   年

淡水廳白石湖漳泉粵械鬥

1787年乾隆52年

淡水廳白石湖(內湖)漳泉粵械鬥   。

林爽文北部的黨羽林小文已經喪命,但其餘眾仍在內湖白石湖庄附近滋生事端。經官府安撫後息事。

彰化閩粵械鬥   

1788 乾隆   53   年

彰化漳泉械鬥(陳顯案)

陳顯,福建晉江人。藉口朋友遭漳州人蔡山打傷,聚遊民7人報復並搶劫蔡山家財   

1789 乾隆   54   年

淡水陳郭異姓械鬥(陳武案)

淡水紀姓械鬥(紀四案)

黃氏異姓械鬥(黃霞事件)

嘉義李陳異姓械鬥(李同案)

1790 乾隆   55   年

彰化泉籍與漳粵械鬥(張標案)

漳人張標欲復興天地會以抗泉人。官方判決斬首28人,八人流放黑龍江   

1791 乾隆   56   年

徐氏異姓械鬥(徐祥伯案)

沈氏異姓嘉義械鬥(沈川案)

黃姓宗族械鬥(黃成案)

黃成、黃治同姓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

彰化漳泉械鬥   

1792 乾隆   57   年

吳光彩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1793 乾隆   58   年   

劉添事件   反清起義天地會

1794 乾隆   59   年

鳳山縣(今高雄縣地區)鄭光彩   林翰奇小刀會事件   反清起義小刀會

1795 乾隆   60   年   

陳周全起義於   1795年2月,召集天地會盟友共同抗清,後率眾進攻鹿港,

許凜起義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與陳周全相互呼應

鄭賀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與陳周全相互呼應

1796 嘉慶   1   年

林氏異姓械鬥(林春桂案)

施蘭糾人結會事件   反清起義

1797 嘉慶   2   年

噶瑪蘭哈仔雞泉粵械鬥爭墾地

楊肇、廖掛起義事件   淡水   反清起義

1798 嘉慶   3   年   

嘉義縣(今台南縣地區)   徐章   搶劫   結小刀會拒捕

1800 嘉慶   5   年   

蔡牽之亂(1800~1809)

1800年蔡牽首次進犯鹿耳門,

胡杜侯、陳錫宗起義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汪降事件   鳳山、配合蔡牽事件反清起義

1801 嘉慶   6   年   

白啟於鹽水港   (今台南縣)   結小刀會   包闢罪犯   搶劫民家

1802 嘉慶   7   年

蛤仔雞漳泉械鬥(吳化)

吳允錫於鹽水港   (今台南縣)小刀會事件   反清起義小刀會

1804 嘉慶   9   年

蔡牽先進犯鹿港,進而攻打鹿耳門,

1805 嘉慶   10   年   

嘉慶十年(1805年)蔡牽自稱鎮海王,年初北上滬尾,自立為王,以「光明」為國號,並攻擊竹塹、鳳山、東港、安平等地

洪四老會蔡牽入淡水   反清起義

1806 嘉慶   11   年

漳泉新竹械鬥

漳泉分類事件   宜蘭分類械鬥

漳泉鹿港械鬥

中港溪閩粵械鬥(苗栗縣)竹南、頭份分治

後龍漳泉械鬥,泉籍輸,死四百餘人

轎夫職業鹿港械鬥職業團體械鬥

漳籍人入鹿港與轎站小夫鬥事件   鹿港分類械鬥

吳淮泗焚鳳山埤頭事件   鳳山、配合蔡牽反清起義

蔡牽在鹿耳門遭南澳總兵王得祿和水師提督李長庚兩次圍剿

1807 嘉慶   12   年   

朱濆入蘇澳   蘇澳,反清起義配合蔡牽

李長庚戰死

1808 嘉慶   13   年

淡水廳漳泉械鬥淡水廳-漳、粵與泉械鬥   

1809 嘉慶   14   年

漳泉台北械鬥

漳泉彰化械鬥(黃紅案)(捉姦引起)  

噶瑪蘭哈仔雞漳泉粵番械鬥、漳人奪平埔族阿里史社的羅東  

漳泉分類事件   淡水,分類械鬥

8月,王得祿在黑水溝包圍蔡牽,蔡牽將坐船擊沉自盡,亂事平。

1810 嘉慶   15   年   

許北(或是許比)事件   於鳳山縣(今高雄縣地區),反清起義

1811 嘉慶   16   年   

高夔事件(1811.6)

高夔,淡水內港人。於1811年集結百名群眾,準備6月上旬與族人高姣在柑園聯合起事抗清。因事機敗露,逃至八連港(今石碇鄉)五指山區,自立為王。數日後戰敗,於6月被捕,處以磔刑

1812 嘉慶   17   年   

天地會會員大批被捕事件   天地會,反清起義

1813 嘉慶   18   年   

詹天香、林茂築寨製械事件   反清起義

熊、毛結會事件   反清起義

1814 嘉慶   19   年   

郭百年事件(1814)

1814年,原任水沙連社隘丁首黃林旺夥同郭百年、陳大用、黃里仁等人大舉入侵社仔、水裡、埔里等地開墾,並大舉殺害原住民。此事造成道光初年中部平埔族的第一次大規模遷徙。

1816 嘉慶   21   年

台灣縣挑夫同姓械鬥(蔡攤案)

淡水廳閩粵漳泉械鬥   

1820 嘉慶   25   年   

盧天賜事件   反清起義

1821 道光   1   年   

朱蔚事件(1822)

朱蔚,滬尾(今台北淡水)人,自稱明室後裔,於噶瑪蘭地區(今宜蘭)宣傳反清言論,並號召民眾起事

1823 道光   3   年   

林泳春   於葛瑪蘭(今宜蘭縣)抗辦軍工木料   聚眾抗官

1824 道光   4   年   

許尚、楊良斌起義抗清(1824)

以許尚、楊良斌為首在打鼓山(今壽山)集結,發動武裝抗清事件

1826 道光   6   年

漳粵彰化嘉義械鬥(彰化溪州李通事件)

彰化中港械鬥(1826)

1826年4月,彰化縣東螺堡睦誼莊因偷竊事件引發衝突,閩粵居民械鬥情形一發不可收拾。5月,中港地方閩粵士紳在大灣(今竹南鎮)設宴言和,席間再度發生言語衝突,後中港粵人結合南庄、田尾原住民,圍攻中港城。官府得知後,派總鎮陳仕成率兵沿中港溪進入南庄將亂事平息。此後住在員林的客家人被迫遷徙至桃園埔心。

閩粵張黃竹南械鬥   (李通事件波及)

噶瑪蘭(宜蘭)閩粵械鬥(吳集光案)

粵人吳集先、吳鳥毛焚掠閩莊   宜蘭,分類械鬥

1826年8月粵人黃斗奶導生番掠中港

黃祈英又名黃斗奶,娶頭目樟加禮之女為妻,促成客家人大舉遷入中港溪並與原住民族群通婚。因不滿閩粵械鬥中客家人常受其害,導賽夏族人掠中港。

黃斗乃事件(1826)

1826年,竹塹、中港等地發生閩客械鬥,部分落敗客籍人士向山區黃斗乃求援,黃斗乃親帶原住民越過土牛線前往支援,攻擊中港城。官府派兵征討,事平後,黃斗乃被處死

1830 道光   10   年

台北盆地閩粵二族因爭地盤發生械鬥

和興福興挑夫宜蘭械鬥(林瓶案)

宜蘭和興、福興轎夫械鬥(1830.8)

王溪水於彰化縣結夥搶劫抗官

1832 道光   12   年

嘉義閩粵械鬥(張丙案)

張丙事件(1832)

張丙為嘉義縣店仔口(今台南縣白河鎮)人,1832年乃結合陳辦與官府對立,舉旗起義,攻擊官兵。建年號「天運」自稱開國大元帥,彰化以南幾乎全部淪陷。清廷自福建派遣兩千援兵來台,才將事件平定。

南崁、龍潭坡閩粵械鬥

1833 道光   13   年

彰化淡水閩粵械鬥 許戇成起義事件   嘉義縣(今台南地區)、反清起義

1834 道光   14   年

閩粵台北、淡水廳(新竹)興直堡、八里坌械鬥

閩粵銅鑼、公館械鬥   (苗栗縣)

陳長   於彰化縣(今台中縣地區)假借米價貴   造謠滋事

1836 道光   16   年   

沈知   於嘉義縣(今台中縣地區)藉口歉收搶糧   起義抗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鍾阿三、鄒戇狗抗清事件   反清起義

1838 道光   18   年   

張貢抗清事件   鳳山(今高雄縣地區),反清起義

胡布抗清事件   大武隴,反清起義

蔡水藤   於彰化縣(今台中市地區)   結會抗官

賴三   於嘉義縣(今嘉義縣地區)   豎旗抗官

呂寬   於嘉義縣(今台南縣地區)   結會抗官

1839 道光   19   年   

游掽生抗清事件   反清起義

1840 道光   20   年

新莊閩粵械鬥促使客家人移居桃園、新竹,死者被奉祀在新莊大眾廟。   

1841 道光   21   年

山閩粵械鬥

秋季,淡水龜崙口泉人互鬥 江見、林旺抗清事件(1841)

陳沖   於鳳山縣(今高雄縣地區)   豎旗抗官(可能與英軍窺探台灣有關)

1842 道光   22   年   

陳疆抗清事件   於彰化縣(今南投縣地區)   築造石牆,反清起義

1843 道光   23   年   

洪協之亂(1843)(一說道光24年)

游民洪協、楊英、卓輪、黃興等人在嘉義縣永康、龍潭一帶舉旗起義,圖謀反清,  

1844 道光   24   年

彰化漳粵械鬥(陳結案)

台北漳泉械鬥(波及桃園南崁)

葉周   於嘉義縣(今台南縣地區)   用派飯為名   聚眾滋事

1846 道光   26   年

鳳山械鬥   

1847 道光   27   年

台中縣大甲漳泉械鬥(漳州人退居山線)

班兵械鬥

鳳山閩粵械鬥   

1850 道光   30   年

漳泉台北   淡水械鬥

宜蘭漳泉械鬥

霧峰林文察、林媽盛同姓械鬥

北港漳泉械鬥

(王湧案)   王湧於嘉義縣(今嘉義縣地區)抗清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1851 咸豐   1   年

葫蘆墩(豐原)、大甲、士林漳泉械鬥

轎夫職業台南府城械鬥

洪紀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吳磋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林鬧於嘉義縣(今台南縣地區)趁年收支季糾眾滋事搶劫

1852 咸豐   2   年

淡北漳泉械鬥   

1853 咸豐   3   年

東螺堡械鬥

漳泉台北新竹宜蘭械鬥

台北閩粵械鬥(泉人同籍互鬥三邑同安等不同四個縣械鬥,即頂下郊拼)

板橋陳林異姓漳泉械鬥(林本源案)

苗栗縣漳、泉、四縣分類械鬥 林恭事件(1853)

前鳳山縣壯勇林恭乘太平天國之亂,聯合張古、羅阿沙等人於鳳山縣番薯寮(今高雄旗山)揭旗起義。清軍募集壯勇加班兵三千餘人收復鳳山平亂

魴頂漳泉械鬥(1853)

有一百零八人死亡,為基隆歷來最大的一次械鬥。事後民眾建老大公廟,奉祀亡魂。自1855年起,每年7月中元由十一姓輪流主辦普渡,是為今日基隆每年7月盛大舉辦中元祭之起源。

李石之反清起義   台灣縣.善化里

吳嗟之起義   噶瑪蘭廳(今宜蘭縣地區)不滿徵量措施,聚眾抗議

1854 咸豐   4   年

中壢閩粵械鬥

賴脣於嘉義縣(機嘉義縣地區)反清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黃位率領廈門小刀會餘眾攻雞籠   雞籠,小刀會,反清起義

1855 咸豐   5   年

淡水廳北部漳泉械鬥

林房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王辦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1859 咸豐   9   年

1859年7月台北枋寮街大火引起械鬥

漳州同安兩籍苗栗械鬥   (台北械鬥,因均屬淡水廳,故誤植入苗栗縣史)

艋舺泉州人以滬尾(淡水鎮)黃龍安(號亞蘭)為首率艋舺、新莊、坪頂、和尚洲、港仔墘、溪洲、加蚋仔各街莊泉人豪勇三千餘人攻漳州人大本營枋橋林本源家族。港仔嘴(板橋埔墘)、瓦窯(今中,永和交界處)及加蚋仔(今台北西園,東園)等莊,均付之一炬。枋橋之漳人聚眾反攻泉人,械鬥禍及芝蘭(今士林)二堡。漳人八芝蘭(士林)村莊全燬,退居芝山岩避難。導致八芝蘭重建。

1860 咸豐   10   年

新莊漳泉械鬥   

1861 咸豐   11   年

雲林廖李鍾三姓閩粵械鬥

淡水漳泉械鬥(林國芳案)   

1862 同治   1   年

蘇黃異姓台北械鬥,北門外大稻埕為林占梅所平

西螺三姓械鬥(1862~1864)

清代雲林縣境內,有廖、李、鍾三大姓械鬥頻傳,。此為清領時期規模最大的異姓械鬥。

淡水同知秋曰覲遇害。大甲巡檢署被燬。

戴潮春事件(1862~1864)

戴潮春,彰化人,曾在軍中擔任文職,後與兄長共同組織「土地公會」和「八卦會」以爭奪土地。1862年,台灣兵備道孔昭慈對八卦會進行清剿,,戴潮春便帶領會眾起事,隨即攻下彰化城,自稱大元帥,設置中央機關,安撫百姓,儼然成為一王國。1863年底,清廷派兵來台,並調派台勇支援。翌年,戴潮春被捕,斬於北斗。

1865 同治   4   年

漳泉嘉義械鬥

宜蘭陳林李三姓械鬥

羅東西皮福祿械鬥

噶瑪蘭西皮福祿械鬥(1865)

西皮、福祿原為北管的兩個派別,兩派械鬥,最後事件蔓延全宜蘭,直到官府派軍鎮壓並將起事者斬首,亂事方告結束。   

1866 同治   5   年   

呂梓反清事件   (戴潮春的後續事件,反清起義)

1868 同治   7   年   

鳳山教案(1868)

基督教友莊清楓倚仗教會勢力,欺壓百姓,引起鳳山縣左營庄民眾反抗,並拆毀英、法教堂、圍攻英國傳教士馬雅各、甘為霖等事。。英駐華公使以此為藉口,派兵砲擊安平砲台,迫使清廷屈服。清廷答應將鹿港同知和鳳山知縣革職、給予賠款、嚴懲兇手、事件才宣告平息。

樟腦紛爭(1868)

1863年,清廷將台灣樟腦改為官辦,這嚴重影響原先獨占台灣樟腦貿易之英國商人利益,同時發生英商德記洋行經理遭吏卒毆打成傷、怡記洋行樟腦被官方沒收等糾紛。1868年,英艦隊向安平開砲並夜襲清軍、安平士紳黃景祺等人籌款四萬元保證金給英國,英軍才撤出安平,其後,中英雙方簽訂條約,廢除樟腦官辦、賠償損失並認可外國人在台自由傳教。

1873 同治   12   年

溪湖鎮縣里械鬥   

1874 同治   13   年   

大南澳開山事件   先住民起義事件

廖有福反清事件   彰化,反清起義

1875 光緒   1   年

鳳山閩粵械鬥

蔡顯老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1876 光緒   2   年

粵人同姓(苗栗縣)銅鑼公館械鬥(吳琳芳   與   吳阿來   對拼)

客家人同籍分莊

獅頭社反清事件   先住民起義

1878 光緒   4   年   

加禮宛事件(1878)

清朝官吏陳輝煌長久以來以軍官身份招搖撞騙並欺壓噶瑪蘭族加禮宛人,遂使彼等發動抗清行動。1878年,加禮宛人與竹窩社人攻擊七結社北方的清軍營寨「鴿子舖」,後遭清軍反擊戰敗,史稱「加禮宛事件」。事件結束後,總兵吳光亮勒令部分族人遷社至花東縱谷的馬佛(今花蓮光復鄉西富村)、鎮平(今光復鄉大全村)、打馬煙(今花蓮縣瑞穗鄉)等三個聚落。

1880 光緒   6   年   

劉參根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1881 光緒   7   年

1鳳山林姓宗族內鬥(林克賢案)

莊芋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王春華於台灣縣(今台南縣地區)   與哥老會眾起事

1882 光緒   8   年

閩人陳吳異姓學甲(台南)械鬥

淡水閩粵械鬥(林汝梅案)   

1883 光緒   9   年

閩人林姓同姓異族鳳山械鬥

閩粵鳳山械鬥

嘉義閩人黃氏宗族械鬥   

1884 光緒   10   年   

薜國璈抗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1885 光緒   11   年

嘉義閩人黃氏宗族械鬥   黃敏、黃玉衡同族(叔姪)械鬥  

嘉義罩蘭民、番械鬥  

苗栗,分類械鬥

顏擺彩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許添丁、五鳥毛反清事件   彰化,反清起義

1886 光緒   12   年

噶瑪蘭西皮福祿同業械鬥

吳金印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大科崁社事件   淡水,先住民起義   大嵙崁戰役   清末臺灣官方與北部原住民的戰役。前後長達7年,範圍涵蓋臺北、桃園山區,歷經劉銘傳與邵友濂二任巡撫,分別調派大軍前往今桃園大溪、復興、臺北新店一帶,與原住民激戰,史稱大嵙崁之役。

1887 光緒   13   年

宜蘭城西門外西皮福祿同業械鬥,為林鳳章所平

職業團體械鬥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中路開山事件   先住民起義

1888 光緒   14   年

閩人異姓嘉義械鬥

施九緞事件

彰化知縣李嘉棠藉口劉銘傳推動清丈土地,對人民加以苛捐。鹿港人施九緞率居民數百,打著「官激民變」的旗號,攻打鹿港和彰化縣城,殺死提督並要求官府燒毀丈單。事發後,劉銘傳派軍前往鎮壓,後因清丈辦理不佳,將彰化知縣李嘉棠革職,而施九緞則在水尾崙一帶流動躲避,直至1890年病亡都未被官府逮獲。

大庄事件(1888)

雷福海任東部清賦委員,因徵收各地田畝且趁機欺凌婦女,以致民怨。大庄(今花蓮富里)人劉添旺夥同里、新開園之墾民與西拉雅人一同起事,殺死徵稅官吏雷福海。後阿美族及卑南族人亦紛紛響應,戰事遍及花東縱谷南北,清廷在平定北路亂事後,調派兩艘巡洋艦來台支援,砲轟卑南平原(今台東平原),終將大庄事件完全壓制。此為清末開發東部過程中規模最大的衝突。

卑南呂家望事件   先住民起義

奇密社屠殺事件(一八八八年)

一八八七年,

在大港口(今秀姑巒溪口)的奇密社有意歸順,台灣總兵吳光亮要求次年繳納稻米以示歸順之意。一八八八年四月二十七日,一百六十五個阿美族人挑米來表示要歸順,結果,這一百六十五人被包圍在現在大港口一個軍營遺址內,其中一百六十人被殺,只有五人突圍而出。這是帝國的勢力進入原住民社會後所發的一次嚴重的屠殺事件。奇密社事件發生的地點,在秀姑戀溪口港口國小旁清兵營舊址。

1889 光緒   15   年   

白阿社開山事件   花蓮,先住民起義

1892 光緒   18   年   

三角湧開山事件   台北,先住民起義

不力社事件   恆春,先住民起義

1894 光緒   20   年

台南黃姓同姓械鬥   

1895 光緒   21   年

台南學甲堡械鬥

雷公火之役

一八九五年,清朝在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殘留清軍在東台灣強奪部落,引起居民憤恨,卑南族與阿美族聯手抗清,隔年五月在雷公火(關山鎮電光因有泥火山,昔日地名「雷公火」)外,卑南、排灣、阿美三族聯手奇襲清軍,其後名為「雷公火之役」。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