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喬木稿件大募集

從心開始|Podcast,第二十七集,結緣與攀緣 — 從女性內在出發的關係思辨

今天想聊聊結緣,與攀緣。

這兩個詞都來自佛教,但也反映在我們生活中各種「關係」。尤其當我們在儒家文化的環境裡,很多人際互動、性別角色,早就內建了一些「應該」與「不能拒絕的親切」。但這些「應該」有時,也會讓人不小心踏進模糊不清、甚至會讓自己產生了不舒服的情感空間。

什麼是結緣?

我對「結緣」的理解是——一種自然的心靈共振。它不需要討好、不需要解釋,彼此在相遇當下,就是舒服的、流動的、互相尊重的。

就像走在山林裡,風吹過樹葉,兩片落葉剛好飄進同一條小溪,它們會同行一段,然後各自散開。沒有執著,卻留下溫暖的記憶。

或許這是我們理想中的人際緣分。

那麼,什麼又是攀緣?

「攀」這個字,就像是藤蔓纏住樹幹,緊緊不放的畫面。攀緣常常發生在一方缺乏內在支撐,需要借著他人來獲得情感定位感。

而身為女性,尤其在東亞社會中,我們常被教導要溫柔、體貼、給人希望、不要傷人面子。

但這樣的文化期待,有時會讓我們無意給了對方錯誤的訊號,或者不敢明確說「不」,最後讓關係變得曖昧、消耗,甚至讓我們失去自己的空間與安全感。

回到我們內心:怎麼分辨?

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看這段關係,讓你感覺自由還是窒息?

如果你感到自在,被尊重,能做自己,那可能是結緣。

如果你感到壓力、困惑、想逃避卻又有罪惡感,那也許是攀緣。

而儒家文化裡所謂「禮」的精神,其實本意是保護每個人能恰當地與他人相處,有節有度。但過去的實踐中,它常常被簡化成「女人就應該順應、就不該拒絕」。

或許這是我們要重新翻譯文化的時候了。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

說清楚,不迎合。  

尊重自己的不舒服感。  

整理好個人邊界,讓他人懂得尊重。

給彼此留白,不急著定義每段關係的意義。

結緣,是自由的。

攀緣,是依附的。

願我們在每一段相遇中,都能以柔軟但堅定的心,分辨哪裡是安全的,哪裡值得留下,哪裡該輕輕轉身。

這集的提問是:「你最近的哪一段關係,是讓你感到自由的?又是哪一段,讓你想開始設下界線?」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