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論師培生教學能力自我成長需累積跨過的5座大山(下):【小教記事】編號41

[基本直接接續(上)篇內容]

3.教材分析能力

比起教材分析,我更願將教材分析的行為能力內涵稱為「教材研究」。

所謂「教材研究」其實就相當類似於我們需要知道「教材當中有哪些重點是一定需要交給學生的?」

還有「剔除了『如何教』的考量後,身為老師,妳是如何理解/解讀教材裡面準備要教給學生的東西的?」

講真的,我覺得教材分析和教案最大的不一樣是,教材分析裡只寫了「可以教什麼?」而非「決定這樣教」。

有一些同學剛開始練習教材分析時,可能會不明所以教材分析的目的是什麼,而將教師手冊裡的東西複製貼上(?)XDD

但一份完整而具特色的教案分析,重點並不是內容完整,而是妳身為老師,能夠清楚的知道妳的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和引導嗎?

在這一課、這個範圍內,一定要培養起來的能力(考量為方便以後的單元知識或應用銜接等等)是什麼?

依據妳與妳的班級學生相處的經驗,學生可能容易出現差錯或需要反覆練習的部分,可能有哪些?這些都可以事先在教材分析中預想和註記。

在進行教材分析的時候,很多部分是可以加上教師自己的風格、想法和理解的。(真的不是複製貼上XD拜託~~)

(目前為止市面上的教師手冊幾乎都是忽略現場學生和教師個體差異情況的,但這也不能怪教師手冊的內容或編者,這已經是他們所能做到的最大極限了。

而如果有人問我,教材分析或教案撰寫這兩件事是否會可以在未來被ChatGTP取代,我想是可以輔助,但短期之內無法完全取代。

因為就如同我先前有表達過的一樣,除非我們將每一個學生的一舉一動和學習表現數據化,匯入ChatGTP裡,以讓它可以有做出相應的調整(?)

但它目前並不算是可以對教材分析和教案產生個人風格、個人詮釋的狀態,所以我覺得,現階段是可以實現輔助教師,但無法取代教師去製作教材分析。)

按照我的個人經驗,我們能夠透過教材分析而發現和紀錄的東西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撰寫教案或實際教學之前,先自己做教材分析。

而教材分析同時也是為我們後續的另外一個教師專業能力作為打底基礎,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培養起自己後續一定程度的「課程發想能力」,對於教材(所需教學的內容),需要先有更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如此才會容易將創意創新元素疊加進去。

4.課程發想能力

課程發想能力包含自編學習單、課程活動與改編教材等能力,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課本上的一些活動範例在當地不合時宜、窒礙難行,那我們可以有能力自己做調整。

更進一步的課程發想能力,是除了對教材內容形式改編之外,還能自己辦營隊、社團課程什麼的。

至於如何培養這項能力,只能說同一類型的基礎能力是建立在教材分析能力上的。

當我們成功在團體裡(組讀書會)或個人努力將國小國語和數學各十二冊的教材都分析過一兩遍後,在稍加接觸小朋友並熟練教學基本技能,應該就會容易有教材有自己的想法,並開始對課程發想有想法。

如果還是實在不太放心自己的課程發展能力,可以從自行設計配合單元的小型教具或學習單來作為能力累積練習,慢慢的就會對自己課程發想的能力比較有信心了~!

5.師生互動能力

為什麼我會將「師生互動能力」傾向放在本篇文章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因為按照建議(常理經驗判斷)只有將前面4個相關能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所謂的「師生互動能力」才會有精力可以方便練習和顧及。

當我們對自己需要教學的內容足夠熟悉後,上課時就比較不需要去煩惱教學內容,而是能夠更好的注意到教室內學生和環境變化的各種情況。

「師生互動能力」的關鍵效果,簡單來說是「有效關鍵提問引導」、「和善鼓勵」以及「使教學流程銜接流暢」等。

我覺得這一項能力是很考慮教育考科理論基礎、個人經驗和臨場應變的。以下我就盡量簡潔和大家展開說說~~

第一說涉及教育考科理論基礎,是因為師生互動其實是可以設計的!

意思是我們可以從自身過去讀過的教育重要考科理論為基礎,在撰寫教案時去預想或是預設一些對學生狀態的了解。

在設計師生互動時,可以考慮到理論上學生此學習階段的能力,以及個別差異的能力等。

(我們在寫教案時,也會有預設問答的部分。會有學生答得出來的課程流程,以及學生回答不出來的引導備案流程,這是為什麼我會跟大家說,師生互動是可以設計的)

這也非常考驗身為老師的我們,對自己學生的個別差異特性了解多少?有沒有將學生的感受放在心裡去照顧,而不只是想在上課時按照自己的意思,想要怎麼來就怎麼來?

第二說涉及個人經驗,是因為我們無法完全按照理論設計師生互動與教案內容。

我曾經聽過有人跟我說「教學理論沒用,因為小朋友都不會按照理論反應,需要憑經驗比較有用」,我想跟大家說,請問您覺得會有一種理論是適用於所有人及所有情況的嗎?

應該沒有......但我們或許又會藉此進一步詢問,那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有理論的誕生呢?

因為可以幫助我們可以有概念對情況知道個大概啊!同時,讀熟理論並學會靈活應用,也是我們其中一種認識他人、認識世界的方式。

我之所以對理論抱持這樣比較有彈性而接納的態度,是因為我小時候的發展幾乎完全很少照著理論的方式走,但是我在實際和兒童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卻又有部分學生的情況是可以很大程度用理論部分概括的。

所以我覺得,理論不是沒用,而是我們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時,就會覺得它不好用......

第三是關於上課過程中,師生問答臨場應變的部分。

老實說說,其實任何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都是基於前方所說的這三項考量所相互交叉作用、結合在一起的。

至於為什麼臨場應變會放在三項中的最後面,是因為其實我們如果教材分析和課程發想的能力基本功是紮實,以及對學生/班級學習情況有一定了解的話,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減少突發狀況發生而產生需要臨場應變」的機會的。

在師生互動能力這一塊,我們應該主要培養的能力並不是臨機應變,因為如果今天上課時的臨機應變效果很好、很成功,其實在更多情況下是運氣好的成分居多QQ

而且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已經做了更紮實更紮實的備課教學準備,所以我們才擁有彈性臨機應變的先決條件與本錢。

**小結:

這篇文的篇幅,竟然比我想像中還要爆多(汗)......

今天這篇文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去注重和明白自己的教學能力培養,因為到時候能不能考上教師甄試是一回事,考上之後會不會有能力可以做好老師這個工作,為小朋友達到有助益的引導和幫助,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現在的教學能力專業培養,就是在為了可以「將老師當的比勝任更好」而做準備。

當然,將老師當好除了教學能力,還會需要有更多能力如「班級經營」、「親師溝通」、「班際/校際活動主辦與合作」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成為正式老師之前,甚至是在教學生涯結束前,所需要一直不斷不斷學習的!

希望今天的文章多少對大家來說有一些收穫,也祝師培生裡想成為老師的大家順順利利,一起繼續努力!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