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起申請的稿費,匯款日改為一個月兩次
HOT 閃亮星─真月耽美稿件大募集

香蔥屋結語二與極端氣候有關 (精簡版 上)

                                香蔥屋結語二與極端氣候有關       (精簡版   上)

[這裡的空氣挺新鮮的]、[今天下午空氣品質不佳],這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頭上的用語,但空氣是什麼呢?恐怕很多人未必會去探究它的含意,其實它指的就是環繞在地球外圍一圈混合性氣體的通稱,若是用專業名詞來稱呼,就是大氣層或大氣圈。

這一圈混合性氣體的內容物十分多樣,且每樣的特性及功能也不相同,但不管它們彼此間的差異如何,由他們所組成的大氣層擁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維持地球表面溫度的穩定。

眾所周知地球只是一顆行星,本身沒有發光發熱的功能,它所需要的光源熱能都來自距離最近的一顆恆星----太陽星。

白天當太陽光線直接輻射到地球表面時,正處在受光面的陸地海洋會趁這個時候,大量吸收陽光所帶來的光與熱能,它會一直進行到夜晚來臨、陽光隱沒後才停止,由於地表吸熱的活動是日日持續進行,為了避免地球蓄積過量的熱氣,造成球體高燒不退,於是便選擇在夜間對宇宙散發熱氣。

但這些熱能並不會全都散射到外太空,而是有一部分被大氣層直接吸收,另有一部分在被大氣層擋下後,經由反射又回到了地球表面。

這些被反射回地表的熱能,十分適切地為地球保留了適當溫度,這樣的保溫作用就稱作<溫室效應>,地球是需要依賴溫室效應來達到穩定溫度的目的。

因為如果地球把白天所吸取的太陽熱力,全都在夜間消散殆盡的話,會使自己夜晚的平均溫度驟降到攝氏零下18度,變成一顆冰凍的星球。

而白天它接受太陽光源照射時的均溫是攝氏14~15度,兩者相差了33度,日夜溫差如此劇烈並不適合人類和萬物生存。

但有了溫室效應的保溫作用後,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由於日夜溫差縮小,在地表溫度適宜的情形下,大自然呈現一個變化相對溫和的友善環境,人類萬物很容易透過調節自己身體機能來適應並繁衍下一代,也因為是這樣,才使得我們整個自然界裡物種繁多紛呈、各類生態非常豐富多樣,大地隨處可見一片蓬勃生機。......

何謂調節身體機能來適應大自然環境?舉例來說,天熱了,人類萬物會借排汗、哈氣來散熱,讓自己體溫維持正常,天冷了,動物毛皮增厚、人類穿上厚衣裳保溫,避免身體失溫而喪命。

這種調整機制只有在外在環境溫差不大的情形下,才能發揮效果,若是溫差過大它的效果是有限的,人類萬物就很難生存並生育後代。

所以由大氣層主導的溫室效應,原本是一套有利於地球一切運作趨向正常化的機制,但很意外的是這套完整機制,竟會在工業革命後逐漸步上失去平衡的狀態。

1769年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英國人瓦特的改良蒸汽機,使原本操作十分緩慢的機械變得靈活起來,那原是一個習慣以人力獸力為勞動生產力的年代,但因機械較前容易操作,人們也就不再排斥讓更多的機械加入生產的行列。

                                  於是散佈在街坊鄰舍中,借助手動工具及細小機器從事製造的家庭手工業,便和集中式管理的大規模工廠同時並存於社會中,成為當時極具特色的環境景象之一。

儘管利用機械是這時期的產製型態之一,可是卻沒有全面發展起來,頂多只能算是處在產業工業化前的一個萌芽階段而已,然而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確實對後來人類推動現代化進程開啟了關鍵性的一刻,於是後人便將這以後的七、八十年,列為人類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造了發電機,實際堪用的發電機四年後才問世,發電機的出現正式宣告了<電氣時代>的來臨。

隨著許多科學家不斷投入改進發電技術,以及輸電配電系統的日益完備,終於使得這種人造電源可以直接從電廠,一路順暢地輸送到位在終端的工廠及家庭,電力能夠便捷且廣泛地供應產業及一般民眾生活所需的優勢,終於讓它逐漸取代蒸氣成為這時候的新興能源。

人造電源對人類的影響頗為深遠,時至21世紀的今日,它儼然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如果少了它,別說社會一切活動將處處受阻、難以執行,就連令人引以為傲的現代科技也會在轉瞬間消逝無蹤,迫使人們必須倒退回到兩三百年前,重新過起以農業勞動為主的舊時代生活。

電力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電氣時代,整體工業集中圍繞在鋼鐵、鐵路、電力、化學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自從放棄木材改用新燃料煉鋼後,煉鋼速度提升了,這不只讓鋼鐵價格變得便宜,就連取得也更為容易;火車車廂節數變多,行速加快;電源的供給既充足又便利,促使許多電器相繼被研發出來;因為煉油的關係直接促進了化學工業的興起。

以上這些解說不免顯得籠統,如果要進一步去做更真實的描素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這麼說:

在電氣時代,我們才真正邁入全面工業化階段,因各種產業的蓬勃發展、加上產業間的互相刺激,致使在這時期,有著非常龐大數量的新式機械、電器產品、民生用品陸續被製造出來。

這些產品大型的像:飛機、戰艦(鋼鐵製造)、長列火車、遠洋輪船、一般船隻行駛速度變快、高層樓房建築被蓋起來......;中型的有:汽車、電車、電影、電報機......;小型的有:電鑽、電焊機、塑料、人造纖維、瀝青、絕緣物資、油漆、染料、農藥、醫藥(西藥)、牙膏牙刷......等等,都一一出現在當時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整個現代化的生活內容到此幾近完備,人類社會的生活面貌因而有著天翻地覆的大改變----這就是人類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類史上共有四次工業革命)

無論是基於滿足生活所需,還是為了驅動工商產業數不盡的各式大小機械的順暢運作,都須用到龐大電力,而電力是在燃燒燃料轉化能量後才能供給,因此在自然界蘊藏量相當豐富,且燃燒迅速的石化燃料,便順理成章成為新時代的主要的能源燃料。

其實在過往的古老年代裡,我們老祖宗就已經懂得如何使用煤炭、天然氣、石油作為燃料,只是那時的使用量較少,它們大量被開採出來並利用是從這兩次工業革命才開始。

煤炭、天然氣、石油這三種石化燃料是怎麼來的呢?

它們大多來自數百萬年前的陸生植物腐化,以及海底、湖底大量浮游動植物有機物殘骸的厭氧消化而成,因是歷經上百萬年的變動與沉積,所以都與泥土、岩層混合在一起,蘊藏在地層中或海、湖底處;也是由於經過長久的累積,使得這三種天然資源的含量非常豐沛(但到了二十世紀由於人類的過度開採與消耗,其藏量也在日漸耗竭中。)

這三種物質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物質進入空氣中。

透過科學偵測得知從1830年開始,最先是在北極,接著從歐洲、亞洲、到北美洲,以及五十年後的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出現氣候暖化的趨勢。

而根據數據推估在這一萬年中,地球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的濃度相對平穩,但近兩百年來,這些氣體濃度卻突然大增。

1830年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的時間,而近兩百年也涵蓋了前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在內,這兩段時間重疊的巧合令科學家感到訥悶,之後經過縝密的研究分析,他們終於得到一個較為肯定的結論----

原來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大氣層中的某些氣體濃度升高時,會阻礙地球的夜間散熱,加上大氣層本身就有吸熱功能,在地表日日不間斷吸納來自太陽光的熱能,卻又不能適時散熱的情況下,日積月累下來的熱氣終於使得地球平均溫度逐年上升,這就形成了<地球暖化>的現象。

這些氣體濃度升高的原因雖然不一樣,但都具有強化地球<溫室效應>使地球更暖和的特質,於是便稱為<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總共有六種: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臭氧、水氣。

這六種氣體的來源不一,有的是來自燃燒大量石化燃料後所釋放出來,它們加重了空氣內原有的濃度,有的是來自產業工業化後所生成,這是純屬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氣體,也有是來自自然界的循環物質。

解決方法:

使用綠色能源:

人為的溫室氣體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燃燒石化燃料所產生,為了紓解全球氣候暖化的危機,世界各國都已積極降低對石化能源的依賴,並將它改換為使用綠色能源。

什麼是綠色能源(又稱潔淨能源、再生能源)呢?它指的就是一種對環境友善且低溫室氣體排放,能夠藉由大自然界循環不已力量來產生的能源,目前被採用的綠能有太陽能、水力、風力、地熱能、生質能、海洋能(可分潮汐、海流、波浪、海洋溫差、海水鹽差等幾種)、氫能(透過電解將水拆為氫氣和氧氣,氫氣可用作燃料電池的燃料)。(ps:因核能有輻射安全問題並不列入狹義的綠能中,與核電廠有關的物件、土地之輻射線很難清除。)

台灣目前使用的綠能發電以太陽能、水力、風力三種為主。

雖然綠能已進入世界許多國家的供電體系,但到目前為止它仍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石化能源,溫室氣體的排放依舊沒有辦法徹底解決,

隨著高科技產業的升級,新的用電需求又出現,儲存來自數十億隻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連網設備資料的伺服器機房,用電需求越來越高,估計到了2025年通訊業的耗電量有可能佔全球電力的20%,這是一種時代趨勢,很難要求它停滯不往前發展,原有的溫排尚未有效遏止,新的電力需要又增加,這無疑讓溫排難題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要有效解決它,仍只能回歸務實面去思考,除了世界各國政府應積極改為綠色能源外,企業工廠的配合,民眾願意搭乘大眾運輸、和能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電等,依然是最切實際的減排碳良方(綠色能源也是會排碳,只是量較少而已)。

在企業方面:應對石油業、煤炭業、電力業、化工業、交通業、鐵路業、建材業、建築業、紡織業、造紙業、食品業、鋼鐵業......等幾種職業,制定控制溫排的方案與標準。

目前有很多企業都已自行購買綠能電力,降低使用石化電源。

在交通工具方面:交通運輸共分公路、鐵路、海運、航空等四種。

交通系統對環境具有重大影響,因為有20~25%的世界能源消耗是跟它有關,而它排放溫室氣體的速度也超過其他行業,2016年美國運輸業首次超過能源業,成為該國最大碳排來源。

而交通運輸的碳排主要來自陸運交通工具,其中的公路運輸是造成空汙和煙霧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減少汙染,現在許多國家的公路運輸都往採用太陽能、電動、油電混合......等低汙染工具方向發展;鐵路因改用電力驅動的關係,是唯一碳排呈現降低的運輸工具。

大多數的交通運輸碳排放都來自高所得國家,為了實現低碳目標,高所得國家都極力推廣綠色交通----尤其是在他們人口擁擠的都會地區更是如此,也就是鼓勵民眾儘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公車、遊覽車、鐵路、捷運、電車......、或騎腳踏車和步行等。

其實縣市政府可採優惠車資方案,鼓勵大眾搭乘公共運輸上下班、課,民眾在車上可以補眠、看電子書中的小說、k課本、整理思緒、規劃當日事宜......等,這是相當不錯的一段悠閒小時光。

在民眾的日常用電方面:越是民主富裕國家的民眾,越享有便利舒適的家電生活,他們的用電量一飆高,就得提供更大的電力去滿足,(綠能也會排碳只是較低而已),所以如果要貫徹執行綠色低碳的健康文明生活,最便捷的作法就是從家庭省電開始。

首先當然是選購有節能標章的電器產品,這個標章的意思是指在相同的使用條件下,其節能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或者是選購有節能效率的產品,它共分5級,1級用電較少,5級用電較多。

天然森林復育及人造森林

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比工業革命前高出許多,這多出來的量得讓它回歸大自然中,才能把地球溫度降到正常值,但使用綠能只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不能回吸二氧化碳,要回吸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借用自然界廣袤無邊的森林碳儲存庫。

其實地球有五個碳儲存庫,最高含量的是海洋----但它的含量已超標,造成海水酸化,其次是地底(殼)----目前使用的石化燃料大都是從地底和海底開挖出來的。

土壤----土壤內原本含有植物根部、穴居生物、昆蟲、微生物......等各種豐富生態,牠們死亡後的遺骸和許多落葉落枝埋在土裡,隨時間轉移後轉為有機物的碎片,所以土中所含碳素非常豐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碳儲存庫,它包括有一般泥土、冰圈凍土層、林下或森林內土壤、岩石、沙漠......等。

但地球各地的凍土層有的已溶解釋出二氧化碳,一般土壤若因農耕、畜牧過度也會退化釋出,森林或林木下的表層土壤多了吸收落下枝葉的關係,是一般土壤含碳量的兩三倍,但森林或林木遭濫伐後缺乏林蔭保護,使它和前兩項一樣,都將蘊藏其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了,岩石風化、沙漠化也會......。

排第四的是大氣層----空氣中本來就有溫室氣體是正常,但因工業革命後大量吸納來自石化燃料、土壤及森林被破壞後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已造成嚴重的溫室效應及氣候暖化----目前我們要處理的正是這部分。

最後是植物(含一般樹木、群聚林木、森林在內):一株植物從根莖枝葉都含有碳素,而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所蘊含的碳素大約有62~78%蘊藏在森林這個複雜的系統裡,其中有七成便是含在森林林蔭下的土壤裡;植物雖是含碳量最少的一個儲存庫,但卻是人類最能直接控管與處理的一項。

無論是生物呼吸,還是燃燒燃料後排出的二氧化碳,大都進入大氣中(有的進入海洋中),這是<碳源>,植物為光合作用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為<碳匯>,而碳元素就在源與匯的過程中移動到不同的儲存庫裡,這本是自然界一種正常的循環現象。

但由於石化燃料大量使用,使得本來貯存在地底及海底的二氧化碳經燃燒排放到大氣中,土地的過度使用以致土壤退化釋出二氧化碳,以及世界各地森林林木被濫砍後死亡、森林大火的焚燒,造成植物本身所含的碳素被釋放到空氣中,因而形成大氣中二氧化碳過量的不平衡現象。

所以如何為大氣中過量碳元素找到去處,便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事項,也是全球現在最熱門的議題。

有的科學家是想藉由捕捉碳技術,在燃燒石化燃料的同時就先將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起來,等一定量後再將它貯存到地底或海底(即重新放回地底、海底),但因技術門檻及要將它埋在何處的地下,也引起科學界頗多爭議,所以此項技術至今尚無法完全落實。

而最符合自然法則的方式,仍舊得回歸到自然界的循環系統中----即利用植物的碳匯能力,也就是多種樹、復育天然森林或借助人造森林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重新吸回樹林、森林內,來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一棵樹從根、莖、枝、葉都有固定碳素的功能,隨著樹木不停成長,樹幹越長越高且越粗壯,它所含的碳元素量會高過同樹的枝、葉、根;樹種不同、樹齡因素(越年輕的樹會比高齡樹更具有吸碳能力)也會使各種樹木擁有不同的固碳能力。

木材(樹幹)是二氧化碳最好的儲存場所,只要它不遭受腐朽和燃燒,原先經光合作用固定在它身上的碳元素,便可長期保存下來。

一般而言台灣一棵20年的樹木,依樹種不同,一年約可吸收11~20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一棵樹尚且能如此,那全地球上的樹木加起來,不就可以從大氣中吸回巨量的二氧化碳了!

沒錯,的確是如此,因為光是亞馬遜森林就能儲存800~1200噸的二氧化碳,這相當於石化燃料產業每年排放的13倍;而且單單只是全球尚未被破壞的森林,就足以吸納某些國家的碳排總量。

也有另一種說法,只要全世界一起守護未被破壞的原始森林,復育已經被砍伐的森林,並改善各國的土地管理政策,就能夠幫助人類達成減緩暖化目標的40%以上。

這確實是相當鼓舞人心的訊息。

如果要保護全球森林不再受到商業利益之入侵,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消費者自己做起,您可以購買有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的產品,它包括有建材、傢俱、地板、紙張與其他木纖維相關產品,或者有台灣及其他國家環保標章的產品,它是具有可回收、低汙染、省能源環保理念的產品,或者購買可再生循環的產品。

但只有做好環保消費還不夠,還得造林種樹才行。

因受到非洲肯亞綠帶運動的啟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06年11月發起<十億棵樹行動>,希望藉由各國政府和民眾的踴躍參與植樹,來減緩地球逐漸變暖的趨勢,其最初目標只要能在2007年時達標就行了,但頗令人欣慰的是這項活動引起世界各國的共鳴,紛紛以實際行動來響應,結果在同年5月就實現目標了

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發起<百萬森林計劃>,建立了全球公益網路,主要目標是要在中國蒙古、非洲、阿拉伯等地建起新綠洲,以防堵沙漠化的擴大,持續全球的植林綠化環境,同時為原住民重建家園,發展相關教育,復育林地、濕地......等,除了想借助這些項目來降低暖化對各種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外,也希望能進一步達到維護地球自然生態的多樣性。

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推行了<地球植林計劃>。

雖然以上這些造林種樹活動都有不錯的成效,但卻始終趕不上地球林木消失的速度,根據估計地球村每年有一百五十億棵樹被砍,植與砍之間彷彿在賽跑,兩者永遠無法處在消長剛好平衡的狀態,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沒有轉淡,地球村持續升溫中,為了加緊改善的腳步,2016年後聯合國推行了第二輪的<十億棵樹行動>,這次行動也包括世界各地區的<百萬森林計劃>和<地球植林計劃>。

根據數據顯示地球原有6兆棵樹,在12000年前人類進入農業文明後,便縮少一半只剩下3兆棵樹,而研究人員依據google地區檢視圖發現,目前整個地球還有種植1.2~1.3兆棵樹的空間,分別是在俄國有1.15億公頃、美國有1.03億公頃、加拿大7800萬公頃、澳洲有5800萬公頃、巴西有5000萬公頃、中國有4000萬公頃,這六個國家是可承載最多新森林的國家。

現在地球的3兆棵樹可以吸收4000億噸碳排,如果多種一兆棵樹的話,每年可以從大氣中再捕捉數百億噸碳排,等同減少10年人為碳排;另有一種算法:因整個森林本身、林內土壤、林內生態系都具有碳匯效果,如果種下一兆棵樹的話,林木本身是吸收1330億噸碳排,土壤是吸收2000億噸碳排,兩者加總起來才是一兆樹木的總吸收量,所以如果我們現在就採取種兆樹行動的話,可能會使大氣的二氧化碳恢復到近一個世紀前的水平。

因此在2018年3月由聯合國及多個國際保育組織、四百多位關注環保議題的政官、企業家、科學家,在摩納哥舉行了一個<兆樹計劃>,他們宣示要在地球各地種樹的決心----將於25年內種下一兆棵樹。

在全球氣候劇烈變化的當下,我們很難不把視覺焦點移向非洲大陸,近十幾年非洲已歷經多次乾旱,2019年是最嚴重的一次,這不得讓人感到困惑,既然種樹是解救乾旱的解藥,為什麼非洲不積極鋪栽樹林避開這幾場浩劫?

但答案卻很出乎意料之外,他們都種了不少樹了,只不過永遠趕不上森林被濫砍的速度罷了,因為貧困逼使他們不得不出賣木材換取薄利維生。

萬家麗.馬塔伊博士是肯亞受人景仰的<種樹之母>,她在結束美國學業後返回故國,發現自己的故鄉在殖民剝削(非洲曾是歐洲多國殖民地)、及強大商業利益的雙重入侵下,已經見不到過往那片草樹欣欣向榮,且十分富饒的田園景觀,取而代之的是四處樹木癱倒,依附樹林生存的動植物大量消失、水源流失、土地退化......,自然物資的匱乏加深了居民的貧困生活,惡性循環的結果帶來更加普遍的營養不良、及傳染疾病的不斷蔓延。

她為了重建家園,也為了鼓勵婦女自立更生,於是在1977年推動<綠帶運動>,她動員貧窮的婦女三十年如一日,在許多國家種植了4500萬棵樹,此舉不只重建了自然生態,也為上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她不僅教導婦女如何培育樹苗,和把幼苗送到需要栽種的地方,也教導當地村夫、農人如何學會建設取水設施及農耕技術,並利用這些技術賺取酬勞改善生活。

坦尚尼亞一位主教因擔憂吹襲而來的熾熱焚風,會溶化吉力馬札羅山(非洲最高的山)的冰川,於是帶領當地十萬教徒長期沿山植樹,希望能藉此降低熱風的傷害。

非洲綠色長城是百萬森林計劃項目之一,由非洲聯盟主導執行,這道樹牆呈現帶狀共長7000公里寬15公里,一   路從西邊的撒赫爾地區,沿著撒哈拉沙漠南緣往東部而去,橫越整個非洲大陸。

豎立這道綠牆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沙漠土地往南邊延伸,讓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乾燥地區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資源,都能持續管理與使用,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該區域因沙漠化產生對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不利影響,同時還能減緩氣候變遷並提升當地的食品安全。

衣索匹亞在19世紀末還有30%的森林覆蓋率,但到了2019年國土森林覆蓋率只剩不到4%,以致近代衣國面臨了自然環境惡化、反覆發生水、旱等災害,為了平復這些極端氣候下的環境災害,衣國政府便號召了數百萬居民在一天內種下3.5億棵樹。

澳洲農夫芮納多於1981年到西非的尼日----一個非常貧困的國家,開始在那裏植林,頭兩年埋下的樹苗存活率只有一成,令他十分沮喪,直到有天他蹲身為輪胎打氣時發現附近長著矮小灌木,好奇近前一看才發現那不是灌木,而是一些從被砍但仍埋在土裡的樹根發出來的新枝椏,從這事他很快領悟一個道理,要改善當地一片荒蕪的困境並不需要重新種樹,而是照顧好原有的樹根並幫它們修剪多餘的枝椏就行了。

於是他利用自創的<農夫管理天然再生技術>在三十幾年內,成功復育了600萬公頃約2.4億棵樹,2018年芮納多實至名歸地獲頒<正確生活方式>獎的殊榮。

即便有識之士在非洲大地種下大量的樹植林,或在原有森林地努力地進行復育,但有可能是無法立竿見影地馬上見到績效,也可能是被砍伐的樹數比種的還多,以致非洲東、南、西部地區依然逃不過極端氣候的席捲,再加上2020年武肺疫災引發綜合性影響,不只一般家庭收入更少、學校關閉停止供應午餐,也造成非洲兩億多人(特別是兒童)有營養不良和餓死的風險。

這次沙蝗之禍是從非洲東部和非洲之角(也是在東部)爆發,隨後逐漸擴散到烏干達東北部、和蘇丹東南部。

有一種說法,熱帶氣旋是蝗禍的根源,如果印度洋熱帶氣旋頻率增加的趨勢沒有改變,非洲東部蝗災也會相應增加,換言之只要氣候異常存在蝗災便會跟著存在,而這次的沙蝗之害已從東非、阿拉伯半島、印度、中國西南蔓延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了,真的很慘。

除了蝗災外,東非一樣飽受大旱的劫難,專家指出因大範圍的森林消失,地表不能涵養水分導致附近湖泊萎縮、河流水位下降、降雨量驟減,而長期將野林變成私人林園(可以私自砍伐),也是造成旱災的潛在原因。

旱災、蝗災威脅東非1900萬人的糧食、水源及生計,處境堪憐。(雖然非洲局部的區域動亂也造成飢荒,但主因仍來自極端氣候下的乾旱問題)

非洲南部發展共同體(SADC)指出,從1981年開始追蹤非洲南部的降雨量以來,2019年是最低的一年;過去五年,非洲從西邊的納米比亞、內陸的辛巴威、尚比亞、到東部的馬拉威、莫三比克等地區,平均溫度上升速度是全球均值的2倍,氣溫高不說,到處缺水、農作歉收、牲畜沒水喝死亡殆半、小孩餓著肚子沒辦法上學,這都已經成了當地的常態了,而未來也會是如此。

旱災早已毀掉尚比亞的玉米田,民眾被迫只能到野外採殘留不全的野果果腹,其中有一個村莊收成甚至僅剩往年的三成,也失去了六成的牲畜;在尚比西河沿岸的國家公園亦無法倖免,有200頭大象因缺水死去;中南部贊比亞因極度乾旱造成近230萬人飢餓。

維多利亞瀑布位在尚比西河中游,坐落在尚比亞、辛巴威交界,高108公尺寬1708公尺,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非洲有名的觀光旅遊景點,2019這年水量最少,以前壯觀的大瀑流現在只剩下涓涓細流;南非雨量銳減使水壩水位下降了60%,也因各區域水位不如以往影響了發電,已有國家遭到停電之苦。

到了2020年1月,非洲南部最少已有5個國家歷經長達數月乾旱,約有4500萬人急需要糧食援助。

非洲西部情況一樣悽慘,為了預防野生動物因沒有水死亡,納米比亞環境部決定拍賣保護區至少1000隻野生動物(成為盤中飧和皮革.象牙),來做為保護區營運及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費用。

從2020年6月開始西非等國也告急,估計有4300萬人需要食物和營養補給品。

在普遍發生的飢荒與旱象之外,非洲幾個人口密集區域卻遭受異常暴雨、洪災、颶風......接續不斷的破壞,中西部國家加蓬遇到未預期的強降雨,泥石流沖刷、房屋倒塌......,莫三比給因山洪爆發摧毀農地,使得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專家認為導致非洲西南部氣候異常的原因,是由於為了滿足亞洲及西方國家的木材需求,不斷砍伐林木,使得當地生態失去平衡加速暖化所致。

世界糧食計畫署發表聲明:目前需要外界幫忙非洲國家度過飢荒危機,除了希望各國能增加對此地飢民的緊急救助外,也能在該區域投資一些農業項目,以提升弱勢族群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但這幾年整個地球村並不平靜,乾、洪患、暴雨、颶風、武肺疫情不停發生......使得聯合國的募集物資不如以往順利。

(ps:因非洲土壤裡有沙蚤,若去當地最好穿包鞋,避免腳皮膚與泥土接觸)

                ***小說***

a.在popo原創市集做<線上付費閱讀>,可使用手機、平板、筆電閱讀

      請先在此網站開設個人帳號,並到<儲值服務>了解po幣的使用方式

   

      1.浪漫滿屋           195   元

          主要內容:一本長篇搞笑小說

    看江小橘和長官如何相看兩不爽、和同事如何既怨懟又須合作的故事,徐若雲最終情歸何處?江小紫與張文維的愛情會有圓滿結局嗎?......

          適合閱讀對象:為輕鬆有趣的小說,所以不分男、女、老、年輕人皆可閱讀

      2.花舞           195元

          主要內容:講述一個歌仔戲班成立的故事。

                                            歌仔戲雖是冷門的主題,但花舞卻是一本<很精緻>的小說。

          適合閱讀對象:對歌仔戲、京劇、表演藝術感興趣的讀者,會強力推薦這本小說

                                                                      如果喜愛文學小說、女同志故事、寫意文化三項特質或是中文系、臺文系同學,也適合閱讀這本小說

      3.香蔥屋(有紙本版兩篇)           195元

          主要內容:在夜市裡一家新開小吃店的奮鬥故事、以及該如何減肥才不會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也不會讓人感到憂鬱?

      小吃店該如何防範火災?合夥人利潤該如何分配才合理?何謂職業二房東?店租漲了又該如何因應才能平衡的回來?何謂小吃器具的二手市場?......

                                          因把以上這些都寫成了小說內容,所以這本小說不只資料豐富,連情節故事都很好看呦!

          適合閱讀對象:只要是對夜市小吃感興趣的讀者,皆可閱讀

      4.晨曦之迷霧:(已改名為三美圖)探討機器人該不該具有人性的議題。195元

      5.大雨茫茫:在晨曦本後推出。195元

 

  b.電子書

        香蔥屋           210   元

  c.紙本書

        香蔥屋           350   元(應該有打折)

          (如果香蔥屋不再出版紙本書及電子書,有興趣的讀者請以線上付費方式閱讀)

我寫的是一般小說,不是浪漫偶像愛情的輕小說,也不是長篇連載的通俗小說,所以是以平價為主,如果您受夠了高價的紙本書、電子書,舒雲小雲的網路小說會是<最好的另一種選擇>,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看看。

追蹤舒雲小雲的粉絲專頁,就可以知道新小說的訊息了。

調低手機螢幕亮度,同時打開濾藍光防護功能,就能降低對眼睛的刺激。

  ***短文(免費)***

  香蔥屋結語二與極端氣候有關:   <完整版五篇><精簡版三篇><紙本版兩篇><補充版一篇:此為最終結論>,完整、精簡、紙本三版內容一樣,繁簡不同,讀者可挑適合的閱讀。高中職生適合閱讀紙本版、補充版

  白沙屯媽祖、關公爺、神椅爺、大虎爺將軍、兩位小虎爺將軍顯靈與極端氣候的聯想

  舒雲小雲20220215(有關糧荒)於AIT粉絲專頁的貼文

  舒雲小雲粉絲專頁之2022年7月/18、8月/6~28、9月裡的貼文,有關在日常飲食中如何防四高的基本概念

  中友百貨公司主管賴佳燕、熊建忠在我住的同一棟大樓內租屋,對我進行長期偷窺、竊聽、跟監、騷擾----熊建忠不僅潛入我屋裡安裝針孔攝影機、竊聽器、偷看我個人的東西、破壞我屋裡的物件,也包括使用高倍數器材從窗戶偷窺我的私人生活及寫作文稿,同時不斷地找人隨時跟監與騷擾我個人。

  我在張明清臉書及粉絲專頁揭露此事,2020大選前被熊檢舉遭臉書停權,無法分享到社團、好友及政黨臉書,於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到AIT臉書貼看看,沒想到竟然貼上了,以後陸續在那兒發表一些有關寫意文化、極端氣候的小文,內容寫得很簡單,但意思都點到了。

  讀者若有興趣可到<美國在臺協會AIT首頁>的/貼文/查看訪客貼文或社群,搜尋張明清就可閱讀(20210414     0822     0825)。

  賴.熊在外租屋的同時也藉助網路,長期對中友百貨公司的櫃位作遠程監視與監聽,他們的目標鎖定在櫃位的當日現金流。

  這事已經行之多年,至今持續中......

  中友對外宣稱熊建忠已經離職,其實他是配合賴佳燕,一直暗中在執行此事。

                或許有人要問賴、熊兩位主管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那是因為中友百貨公司有很多<私有櫃>的關係。

                什麼是中友百貨公司的<私有櫃>呢?

請轉至<短文><被偷窺.竊聽.騷擾.跟監的始末>。

              在此所揭露有關中友百貨公司賴、熊兩位主管不法行為的事的法律責任,都由作者承擔,與寫作平臺無關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