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起申請的稿費,匯款日改為一個月兩次
HOT 閃亮星─真月耽美稿件大募集

香蔥屋結語二與極端氣候有關1/5

香蔥屋結語二與極端氣候有關1/5

[這裡的空氣挺新鮮的]、[今天下午空氣品質不佳],這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頭上的用語,但空氣是什麼呢?恐怕很多人未必會去探究它的含意,其實它指的就是環繞在地球外圍一圈混合性氣體的通稱,若是用專業名詞來稱呼,就是大氣層或大氣圈。

這一圈混合性氣體的內容物十分多樣,且每樣的特性及功能也不相同,但不管它們彼此間的差異如何,由他們所組成的大氣層擁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維持地球表面溫度的穩定。

眾所周知地球只是一顆行星,本身沒有發光發熱的功能,它所需要的光源熱能都來自距離最近的一顆恆星----太陽星。

白天當太陽光線直接輻射到地球表面時,正處在受光面的陸地海洋會趁這個時候,大量吸收陽光所帶來的光與熱能,它會一直進行到夜晚來臨、陽光隱沒後才停止,由於地表吸熱的活動是日日持續進行,為了避免地球蓄積過量的熱氣,造成球體高燒不退,於是便選擇在夜間對宇宙散發熱氣。

但這些熱能並不會全都散射到外太空,而是有一部分被大氣層直接吸收,另有一部分在被大氣層擋下後,經由反射又回到了地球表面。

這些被反射回地表的熱能,十分適切地為地球保留了適當溫度,這樣的保溫作用就稱作<溫室效應>,地球是需要依賴溫室效應來達到穩定溫度的目的。

因為如果地球把白天所吸取的太陽熱力,全都在夜間消散殆盡的話,會使自己夜晚的平均溫度驟降到攝氏零下18度,變成一顆冰凍的星球。

而白天它接受太陽光源照射時的均溫是攝氏14~15度,兩者相差了33度,日夜溫差如此劇烈並不適合人類和萬物生存。

但有了溫室效應的保溫作用後,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由於日夜溫差縮小,在地表溫度適宜的情形下,大自然呈現一個變化相對溫和的友善環境,人類萬物很容易透過調節自己身體機能來適應並繁衍下一代,也因為是這樣,才使得我們整個自然界裡物種繁多紛呈、各類生態非常豐富多樣,大地隨處可見一片蓬勃生機。......

何謂調節身體機能來適應大自然環境?舉例來說,天熱了,人類萬物會借排汗、哈氣來散熱,讓自己體溫維持正常,天冷了,動物毛皮增厚、人類穿上厚衣裳保溫,避免身體失溫而喪命。

這種調整機制只有在外在環境溫差不大的情形下,才能發揮效果,若是溫差過大它的效果是有限的,人類萬物就很難生存並生育後代。

所以由大氣層主導的溫室效應,原本是一套有利於地球一切運作趨向正常化的機制,但很意外的是這套完整機制,竟會在工業革命後逐漸步上失去平衡的狀態。

1769年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英國人瓦特的改良蒸汽機,使原本操作十分緩慢的機械變得靈活起來,那原是一個習慣以人力獸力為勞動生產力的年代,但因機械較前容易操作,人們也就不再排斥讓更多的機械加入生產的行列。

                                      於是散佈在街坊鄰舍中,借助手動工具及細小機器從事製造的家庭手工業,便和集中式管理的大規模工廠同時並存於社會中,成為當時極具特色的環境景象之一。

儘管利用機械是這時期的產製型態之一,可是卻沒有全面發展起來,頂多只能算是處在產業工業化前的一個萌芽階段而已,然而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確實對後來人類推動現代化進程開啟了關鍵性的一刻,於是後人便將這以後的七、八十年,列為人類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造了發電機,實際堪用的發電機四年後才問世,發電機的出現正式宣告了<電氣時代>的來臨。

隨著許多科學家不斷投入改進發電技術,以及輸電配電系統的日益完備,終於使得這種人造電源可以直接從電廠,一路順暢地輸送到位在終端的工廠及家庭,電力能夠便捷且廣泛地供應產業及一般民眾生活所需的優勢,終於讓它逐漸取代蒸氣成為這時候的新興能源。

人造電源對人類的影響頗為深遠,時至21世紀的今日,它儼然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如果少了它,別說社會一切活動將處處受阻、難以執行,就連令人引以為傲的現代科技也會在轉瞬間消逝無蹤,迫使人們必須倒退回到兩三百年前,重新過起以農業勞動為主的舊時代生活。

電力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電氣時代,整體工業集中圍繞在鋼鐵、鐵路、電力、化學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自從放棄木材改用新燃料煉鋼後,煉鋼速度提升了,這不只讓鋼鐵價格變得便宜,就連取得也更為容易;火車車廂節數變多,行速加快;電源的供給既充足又便利,促使許多電器相繼被研發出來;因為煉油的關係直接促進了化學工業的興起。

以上這些解說不免顯得籠統,如果要進一步去做更真實的描素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這麼說:

在電氣時代,我們才真正邁入全面工業化階段,因各種產業的蓬勃發展、加上產業間的互相刺激,致使在這時期,有著非常龐大數量的新式機械、電器產品、民生用品陸續被製造出來。

這些產品大型的像:飛機、戰艦(鋼鐵製造)、長列火車、遠洋輪船、一般船隻行駛速度變快、高層樓房建築被蓋起來......;中型的有:汽車、電車、電影、電報機......;小型的有:電鑽、電焊機、塑料、人造纖維、瀝青、絕緣物資、油漆、染料、農藥、醫藥(西藥)、牙膏牙刷......等等,都一一出現在當時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整個現代化的生活內容到此幾近完備,人類社會的生活面貌因而有著天翻地覆的大改變----這就是人類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類史上共有四次工業革命)

無論是基於滿足生活所需,還是為了驅動工商產業數不盡的各式大小機械的順暢運作,都須用到龐大電力,而電力是在燃燒燃料轉化能量後才能供給,因此在自然界蘊藏量相當豐富,且燃燒迅速的石化燃料,便順理成章成為新時代的主要的能源燃料。

其實在過往的古老年代裡,我們老祖宗就已經懂得如何使用煤炭、天然氣、石油作為燃料,只是那時的使用量較少,它們大量被開採出來並利用是從這兩次工業革命才開始。

煤炭、天然氣、石油這三種石化燃料是怎麼來的呢?

它們大多來自數百萬年前的陸生植物腐化,以及海底、湖底大量浮游動植物有機物殘骸的厭氧消化而成,因是歷經上百萬年的變動與沉積,所以都與泥土、岩層混合在一起,蘊藏在地層中或海、湖底處;也是由於經過長久的累積,使得這三種天然資源的含量非常豐沛(但到了二十世紀由於人類的過度開採與消耗,其藏量也在日漸耗竭中。)

這三種物質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物質進入空氣中。

透過科學偵測得知從1830年開始,最先是在北極,接著從歐洲、亞洲、到北美洲,以及五十年後的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出現氣候暖化的趨勢。

而根據數據推估在這一萬年中,地球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的濃度相對平穩,但近兩百年來,這些氣體濃度卻突然大增。

1830年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的時間,而近兩百年也涵蓋了前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在內,這兩段時間重疊的巧合令科學家感到訥悶,之後經過縝密的研究分析,他們終於得到一個較為肯定的結論----

原來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大氣層中的某些氣體濃度升高時,會阻礙地球的夜間散熱,加上大氣層本身就有吸熱功能,在地表日日不間斷吸納來自太陽光的熱能,卻又不能適時散熱的情況下,日積月累下來的熱氣終於使得地球平均溫度逐年上升,這就形成了<地球暖化>的現象。

這些氣體濃度升高的原因雖然不一樣,但都具有強化地球<溫室效應>使地球更暖和的特質,於是便稱為<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總共有六種: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臭氧、水氣。

這六種氣體的來源不一,有的是來自燃燒大量石化燃料後所釋放出來,它們加重了空氣內原有的濃度,有的是來自產業工業化後所生成,這是純屬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氣體,也有是來自自然界的循環物質。

--------

地球暖化後究竟會對大自然及人類造成什麼樣的不良影響?

首先是全球冰層將逐漸解凍,並因此增加發生海嘯、地震的頻率:

北極圈有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海洋,但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數千年來一直都處在冰封狀態,它大致是以幾種形態存在:

古老堅固的冰層、常年海冰(海冰是直接在海上形成,厚度較薄通常少於三公尺)、季節性海冰(夏季溶解,當年秋季會再度結冰)、永久凍土層。

北極圈終年白雪皚皚,白色冰雪將太陽輻射的光線折射回去,讓北極長久維持低溫,但氣候暖化後部分海冰及冰層溶成藍色海水,海水的折射能力較弱,因此會吸進較多的太陽熱能,海水溫度升高後又加快溶化了其他的海冰;這幾年北極圈溶冰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北極永凍土內含有累積好幾千年的有機物,土壤隨熱解除冰封後,有機物被細菌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及甲烷飄入空氣裡(被釋出的還包括有毒物質汞及其他物質),凍土層內的含碳量約是大氣中的兩倍,這些進入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將加重地球暖化的程度;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全球其他解封的凍土層區域。

2020年夏天,俄國在北極圈一個曾有過攝氏零下67.8度紀錄的小鎮維科揚斯克,竟出現攝氏38度的高溫,這也是北極圈有史以來最高的溫度,高低溫差在攝氏一百度以上;在同一地區出現劇烈的溫差,也是極端氣候的現象之一。

根據科學界推估,如果暖化問題不能獲得有效解決,到了2040年北極圈將出現無冰的夏天,另有一種推估是在2030時,北極圈再也見不到任何冰雪的蹤跡。

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一大島,向來以美麗的白色冰川聞名於世,位於北極圈的這座島嶼有81%的土地面積,常年披覆著晶瑩白雪,但近來它一樣飽受溶雪之害,夏季時,盤旋上空的熱氣流和越來越溫暖的海水,是造成此害的主要原因。

從2002年到2016年間,這座島嶼每年約損失2800億噸的冰量;2012年的夏天,格陵蘭首次出現全島冰層皆處在溶解的狀態,而2019年夏天,它也曾有過在一天之內就流失125億噸冰川的紀錄。

近來在此島冰凍的沿岸,更被發現有蘊藏大量高溫海水的無冰湖,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因岸邊內部一旦被海水侵蝕,圍湖的四周冰層將更快被消溶。

如果地球溫度持續飆高,未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水量,會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格陵蘭島的貢獻。

南極洲位處在南半球最底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陸塊,它以高原、大陸地形為主,因氣候酷寒,有99%的土地經年被厚重積雪覆蓋;而南極洲上的冰川數量居全球之冠。

由於地球暖化及海洋暖流流過它側邊的緣故,原本嚴寒的極地已出現攝氏20度的氣溫,2020年夏天更出現攝氏32度的高溫,不再全年都籠罩於超低溫環境的極地,其上的冰蓋(在高原大陸上永不消褪的冰雪面積,大於5萬平方公里稱作冰蓋或冰帽、冰冠,低於5萬平方公里者稱作冰原)、冰川都在大幅縮減。

科學界對此感到十分悲觀,因為根據推測,經常出現的極地高溫,恐怕會使南極全洲的冰蓋在150年內完全消失。

南極西部冰原從2005年開始,每年消逝約1500億噸的冰量。

基於上游冰量過重的推移,使冰河的長度延伸進入海洋形成冰棚(又稱冰架),冰棚前緣會因溫海水斷裂成大小冰山漂浮於海上,這些不同形狀的冰山加上從冰棚邊緣崩落的大小冰塊,都會對附近航運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

在極地一些已經溶解的低窪地區,都可見到綠色藻類蓬勃生長,有的地區是長出苔廯和地衣,但此二者繁衍速度都不及前者,這些不斷叢聚的綠藻雖然可以回吸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但這對當地的暖化並沒有多大幫助,因為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這麼龐大數量的綠藻也需要吸取更多的陽光熱能,反而進一步促使位在它們附近的冰地解凍。

依賴南極維生的國王企鵝由於積雪變薄覓食不易,已經減弱牠們哺育、繁殖下一代的能力,依據估算到了本世紀末,國王企鵝將減少70%的數量。

除了企鵝外,其他如海鳥、海豹......等動物,也將步上同樣艱難的命途,牠們如果不是要面臨大量死亡,就是被迫必須遷徙到其他地方尋找食物。

這種情形和日漸缺少棲息之地,且不停忍受飢餓的北極熊命運相同;整個南北極的生態系統已遭逢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改變。

青康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公尺,面積2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第三極>之稱,其上地貌多樣有平原、山峰、高山湖泊、高山沼澤等。

因其上冰川為數眾多,佔中國冰川總面積的80%以上,加上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是許多亞洲大河,如: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的發源地,所以一直有<亞洲水塔>的稱號。

地球溫度已比工業化前來的熱,每升高攝氏一度就足以將全球冰川溶化掉28%~44%。

位在它遠端玉龍雪山的白水一號冰川是世界第三大冰庫,僅次於南極洲及格陵蘭島,它從1982年以來已消溶了60%,過去十年(2018年之前)每年消退27.5公尺。

自然界堪用的淡水水源十分有限,冰川是其中一項很寶貴的資源,因每逢夏天有的冰川會有季節性溶冰,冰水流進河道適時為河流補充水量,以滿足沿岸各類生物及人類生活所需,但因暖化的關係加速其溶解後,巨大水量經常直接沖向中下游,導致中下游河水暴漲成洪災。

而冰川底的凍土在解封後,因吸納過量的冰水地質變得很不穩,往往會出現土層往下滑移的<融凍泥流>現象,這直接危害到中下游居民的生活安全。

亞洲水塔上的冰川有可能在2035年全部消失,屆時整個亞洲的幾條大河將水源枯竭,已經沒有足夠的水量可供給各種民生及農業用水,那幾條長河流經的國家,也因此將被迫面對一場艱難重重的缺水大災難,中國近年又在幾條跨國大河上游建壩攔水,此舉無疑迫使位於中下游的其他國家,更陷入無水可用的窘境,一場跨國際的搶水大戰才剛開始而已。......

長江三峽大壩在建壩時,並未將氣候暖化因素考慮進去,它目前的水量有一部分是來自冰川溶水,暖化問題一時間無法可解決,溶冰將繼續,這對壩體恐將有不利影響,在其他國家應該也有相類似的水壩,應重新審視其相關安全議題。

阿爾卑斯山山脈平均海拔高度3000公尺,它的最高峰白朗峰終年白雪蓋頂,2019年夏天在它底部出現了一個藍色湖泊,這是暖化的傑作。

以上所描述有關南北極、世界屋脊、知名山脈、第一大島的解冰現狀,並不是特例,因為整個地表所有原本佈滿厚厚雪層的高山、高原,都同樣面對了雪線後退,空出來地面被綠色植物佔領的現象。

這些在各個區域溶解的冰水,除了一部分被該地土壤吸收外,其餘都順著河徑流入大海洋,使得海平面日漸上升,這樣形容顯得輕描淡寫,讀者或許不會有什麼感覺,但如果把它換成數據來解讀的話,大家就很容易明白這件事情有多麼嚴重了。

單單只是一座格陵蘭島的冰水,就足以讓海平面上升7公尺,而南極洲是57公尺,如果把全球冰水全兜聚在一起,那會是什麼樣的恐怖慘狀呢?只怕到時我們得爬到玉山半山腰去定居了。

海水持續高漲不退,必會招來許多不幸的結果,例如:

海水漫溢入侵沿海土地,沿海陸地面積縮小後,其上的大城市或城鎮將被淹沒;被鹹水滲透的地下水源,不只影響人類飲用水,被鹽鹼化的土地也不再適合種植農作物,勢必造成糧食減產。

而土壤也因液化嚴重,土質變得鬆軟,使得位在土地上的自然物、公共建築安全備受考驗,水壩、公路、陸橋、河橋、民宅、公共場所......等將全部坍塌或部分毀損,甚至山坡滑落、大小樹木、石塊也將傾斜歪倒......等,這是世界各國政府必須趕緊解決的難題。

沿海許多溼地、沼澤將消退,這裡本是一些魚類鳥類棲息及覓食的地方,這會降低牠們存在數量,甚至有瀕臨滅種之虞。

大洋中的一些島國將被淹沒,估計有幾億人口因此無家可歸,而台灣本島東北部和西部平原也會漸漸陷入海中,最後只剩下南北狹長的島嶼形狀。

但是比較起來,以上所提的幾項還算是很輕的狀況,因為令全人類感到更恐慌的是:這麼巨量的水壓持續不斷地壓迫海底地殼,會造成全球海嘯、地震越來越頻繁,從此天災地變將不斷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而這樣多的劇烈災害並不是人類能夠長期承受。

海水酸化:

在大氣層內所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會有一部分保留在大氣中,另一部分被海洋吸收,大海中的水分與二氧化碳結合成為碳酸,增加了海水酸度,被稱作<海洋酸化>。

從工業革命至今海洋的ph值已從8.2降到8.1----所謂海洋酸化是指ph值降低了0.1,而不是指降到ph7以下,雖然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目,但卻已讓全球海洋生態產生莫大的變化。

我們最先聯想到的是因海水變暖及酸化,造成世界各地珊瑚礁大量白化與死亡的事情。

珊瑚礁向來有<海中熱帶雨林>的美稱,是許多魚蝦水族的庇護所,牠們在群礁內穿梭嬉戲,並把那裡當成棲居之所繁殖下一代,但隨珊瑚礁的白化後,已失去照護這些魚蝦族類的功能,這使得牠們受害程度升高;預估本世紀末珊瑚礁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

無獨有偶地,近海潮間帶有大型海藻場,它們為許多小型水族類及浮游生物提供了遊戲及寄居之地,但因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限制了藻類幼苗生長,也間接抑制相關生物在此聚集的意願。

酸水會腐蝕貝類、甲殼類(指蝦、蟹類)外殼,使它像得了骨質疏鬆一般柔軟,或更嚴重的變薄碎裂,例如:蛤蠣外殼卡榫很難緊密且越來越小隻,螺貝類外殼變質損壞並影響其肉質鮮美度。

硬殼是用來保護貝類、甲殼類的脆弱軀體,一旦軟化破碎就會直接造成此類生物的死亡。

也會使軟體的游動生物,例如:軟絲、烏賊、花枝......等的胚胎不易存活或在幼兒期就死去。

海水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對魚類的嗅覺、聽覺、視覺也有不良影響。

小丑魚在這種環境中嗅覺受損,增加了5-9%的死亡率,水中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會使水波傳聲傳的更遠,以致軍艦的聲吶,捕漁船或遠處經過的貨船馬達聲,都會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彼此混雜成海中噪音,由於這些噪音的干擾,使海豚、鯨魚對於逐漸靠近他們的捕撈船、或天敵的警覺性降低,也因判斷失準讓他們捕獲自己食物的機率變小。

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增加,預計本世紀結束前,地球表層海洋的ph值將再降低0.3~0.4,這將對整個海洋生態產生無法估算的傷害及改變。

北冰洋(含北極海與近北極圈幾個國家的一小部分)是酸化重災區,酸水以每年1.5%速度加快擴張,預計本世紀中葉酸化水體將覆蓋整個北冰洋。

氣候持續暖化、海洋汙染、沿海過度發展、農業肥料、酸雨、都會使海水酸化的更嚴重。

因海水酸化導致一些水族類滅亡或瀕臨滅亡,降低了海洋物種的多樣性,繽紛的海洋世界已不再繽紛,將直接影響人類的食物來源,可預測得知未來我們餐桌上的海產,已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豐富多元了。

森林草原化:

一提到森林馬上讓人聯想到<地球之肺>。

是的,那一望無際的莽林每日都忙著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陽光與水進行光合作用,以便製造氧氣供應人類及萬物使用。

森林是一個巨大的碳蓄積庫,它擁有大於空氣兩倍的蓄碳能力,如果地球缺乏森林,這些碳將全數排入空氣中,提高氣候暖化的程度。

森林吸收陽光的能力遠遠高過大草原,及一堆都會裡的鋼筋水泥建築物,所以鄉鎮通常比都市涼爽,也更適合避暑。

森林更具有強大涵養水份的本事,無論是位在山上的集水區、還是平地的林木區,甚至只是一棵樹,它都能在降雨過後含住水分滋潤附近的空氣和土壤,以利農作物順利成長,也因它可避免雨後地面水分迅速蒸發,所以可以幫忙回補地下水水量。

森林是水的故鄉,森林集水區和溼地提供了全世界75%的淡水,作為家庭、農牧、工業和生態用水,全世界超過1/3的最大都會區是依賴森林保護區供水,如果沒有那一大片林木,大量的淡水會流入大海變成鹹水,城市居民將面臨無淡水飲用的困擾。

空氣中60%的氧氣來自森林植披,一部分氧氣來自水中的藻類;它也能幫忙淨化大地空氣讓它變的清新乾淨。

乾季時乾燥泥土容易被風吹散,雨季時易被雨水沖失,但有了盤根錯節的叢林樹根抓住泥土後,就能保持周邊一帶的土壤穩定,在一定程度內,能夠避免洪澇沖走泥土,及狂風吹失塵土等自然災害。

也是因為有一片蓊鬱叢林的保護,才使得生活在茂密林葉底下的千萬嬌客(大小動物),自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海洋、森林、濕地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那裏無論是高聳喬木、低矮灌木、雜草、苔廯......,都與依賴他們生存的各種動物、細小微生物,互動為一條關係緊密的食物鏈,所以如果其中一種物種毀滅了,就會直接令以牠們為食物的物種跟著滅亡或減少。

有不少現代疾病的解藥是來自雨林內的植物,倘若這些植物隨雨林一起消失,將使這些疾病患者的醫療過程更加棘手。

以上所述及的這些優點都是森林對地球的最佳奉獻,但隨著其面積的日漸萎縮也削弱了這些優點,徒留下許多缺憾,例如:

全球的乾燥土地面積將繼續擴大,致使常態性的沙塵蔽天、空氣變的混濁、全球氧氣量漸漸稀薄,直接危害人類萬物的生存、因沒有森林使得水庫上方的高山降雨稀少,倘若降雨時又沒眾多林木樹根盤住泥土,將令含泥量偏高的雨水沖進水庫,導致水庫水質不再適合城市居民飲用......等。

可是以上這些缺點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因為更嚴重的是森林對大地所執行的調節氣候功能,也會因此跟著逐漸喪失效益。

究竟森林是如何調節地球氣候的呢?

大家都知道,一棵樹是利用無數樹根從土壤中汲取水分,一路經過樹幹、樹枝輸送到葉片,在葉片轉化成水氣後,再透過葉面數百萬個氣孔蒸騰到空氣中,已成為氣體的水氣會在高空慢慢凝結為雲朵。

雲在天空氣流的吹送下,就像一條<飛翔的河流>般開始往某些區域飄去,待各種條件成熟,累積越來越厚重的雲層便化作串串雨絲降落下來(低溫時是下雪),大量的雨水再次回到大地,它讓地表空氣充滿濕度,也讓萬物因獲得雨水滋潤而成長;這是<森林水循環>的功用。

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一棵已成長的樹木在一天內可產生數百公升的水氣(另一個數據是一千公升),足夠填滿好幾個浴缸,樹身在吐出這麼多水分後並不會枯乾,可見整棵樹所擁有的遠超過這個數據,一棵樹尚且如此,那一整片茫茫不見盡頭的原始莽林呢?

根據推估單單亞馬遜河雨林,在一天內就可吐出20萬億公升的水量,如果是這樣的話,整個地球的綠色森林總共會為地表凝聚多少水資源呢?

被剷除林木後,原有較為肥沃的土地表層,因缺少潮濕林蔭的滋潤開始變得乾燥且容易粉碎,又加上已經沒有繁多樹根的有利鞏固,往往在一陣強風席捲或大雨沖刷過後便不見蹤影。

在原地最終只留下比較貧瘠的土壤,而這些缺乏養分的土質,根本撐養不起多樣且高聳的大樹,頂多只能讓一些低等草類植物維持生長而已,於是一片森林裸地就慢慢轉變為一片草原,目前全球已有不少雨林、叢林在被濫伐為裸土後出現了<草原化>現象。

如果情況更進一步惡化,持續飆高溫的乾燥氣候極有可能讓貧瘠土層,逐漸轉化為寸草不生的沙質土地,那便是走向<沙漠化>的前兆了。

(原本的一片青青草原也會在都市化、工廠林立、挖礦、蓄牧過度......等因素下,逐漸沙漠化,待狂風一吹,就造成越過千里的沙塵暴。)

那些因雨林、莽林被濫墾濫伐而蒸騰到空中的水分,也因含量超級龐大,每每在降雨(雪)時,便把當地以往在一年內才下完的雨(雪)量集中在短短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全數降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暴雨>(或大暴雪),暴雨(雪)有時也會夾帶強風,目前全球各地出現暴雨(雪)的頻率越來越高,且經常在該地釀成嚴重的洪澇(雪)災。

乾旱與暴雨同時存在,並各自不停地擴大它們的勢力範圍,這也是極端氣候的現象之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幾年在中國發生的氣候狀況,它的北方夏季飆高溫到攝氏四十度以上,但南部卻豪雨成災,水患漫溢二十幾個省分,幾乎佔中國一半以上面積,然而這並非單一出現的地方,因為在其他國家也有相同情況。

換言之,從氣候暖化一直演變到現在經常出現極端氣候的過程中----尤其是暴雨(雪)甚至是大暴雨(大暴雪)頻繁的現象,全球各地森林陸續被鏟為裸地一事,是扮演著極其關鍵性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人口急增,基於建設與經濟雙重考量,人為勢力開始大舉入侵原始雨林。

世代住在裡面的原住民一直有<燒荒肥田>的傳統農耕,因其焚燒範圍不大,又可以適度為林蔭底下的枯木腐葉進行一次整理,他們把這些燒完的灰燼當作肥料來沃養土地,以便進行下一季的農耕。

這是一件很符合自然原則的事,因為他們這樣處理並不會傷害到其他正常林木,甚至也有人認為應該學習這些原住民,每年都先將樹蔭下的枯木腐葉略作整理,就可以降低森林火災發生的機率。

真正破壞整個原始林木完整的是現代化商業經濟的介入,這些外來的經濟項目包羅萬象,有:建立新城鎮、開挖鐵路、道路、建築水壩、採伐林木以供建築.裝潢.傢俱.燃料之用、開闢畜牧場、種植經濟農作物......等。

其中的經濟農產種類也很多,例如:甘蔗、玉米、香蕉、棕櫚樹、大豆......等,以上每一樣的背後都有很龐大的商業利益在支撐。

目前全球森林正以每分鐘減少28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中......

由於氣候暖化、高溫不斷導致全球森林火災更頻繁上演,無論是亞馬遜河、剛果、印尼、澳洲、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加州、加拿大、以色列......等,都在2019年2020年因各種不同原因發生森林火災,也是同在這兩年,全球冰層、冰河、冰山的溶冰速度更高過以往----所以有人說<2019年2020年是超級溶冰年>,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什麼樣的關連,有待專家進一步解析,但可以非常確定的是:這樣的結果對全體人類的未來,絕非好兆頭。

森林火災不僅焚燒樹木速度快,且在消防過程中很難把火苗完全消滅,因它表面上好像已經撲滅了,但實際上埋在灰燼下的火苗,沒多久便會死灰復燃,再次燃燒起來----所以原住民將腐敗的木葉先做一次整理,也許是正確的;森林在焚燒過程中會釋放出來非常大量的二氧化碳,讓全球氣候異常更為嚴重。

在各國對抗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森林被濫伐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下來。......

(叢林是指位在雨林邊緣,林木比較沒有那麼密集的森林,但在本文中混用)

水資源匱乏:

白天當太陽光線照射到地球時,會在地表的海洋、湖泊、水庫、河流、濕地、森林、沼澤及地面的表層加熱,使它們的水分子轉化為水氣蒸發到空氣裡,這數不盡的細微水氣在高空相遇凝結為雲片,雲片與雲片聚集越來越沉重,一旦它的重量超出下方氣流所能托住飄浮的程度時,便立刻化作點點雨珠墜落地面。

至於飄浮到南北極和其他寒冷高山高原地區的雲片,會形成片片雪花飄落下來,一層又一層雪花經過多年的堆積擠壓成硬塊後,就成了覆蓋在南北極和一般高山高原上的冰蓋、冰原、冰河......

不論是冰河的季節性溶冰或飄墜地面的雨珠,都使水分子重新回到原來的海洋、湖泊、水庫、河流、森林、沼澤、濕地及地面,其中一部分雨水直接滲透到地表下,貯存在岩石裂縫或土壤間隙成為地下水。

以上所提的便是大家耳熟能詳,屬於<大自然界水循環>的過程(森林的水循環為其中的一部分)。

海洋、鹹水湖泊雖然是鹹水,但當水分子轉化為氣體時,其中的鹽分不會跟著轉化,而是仍留在鹹湖和海水裡,因此水氣、雲朵、雨珠、地下水(有的地下水是鹹水)、冰雹、冰雪、冰層、冰原、冰河、冰山......等都屬於淡水。所以這一趟自然界的水循環,其實也是一趟對滋生地球萬物十分重要的淡水之旅。

地球上的總水量不變,其中約有97.5%是鹹水,淡水僅佔約2.5%,在這2.5%的淡水中約七成以冰雪存在,約三成是地下水,而人類及陸地動植物方便汲取,蓄積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庫、沼澤、濕地、森林裡......等的地表水約只佔0.5%而已,至於大氣層中的水氣含量非常少。

所以能為人類及陸生生物直接取用的淡水資源,其實十分有限,也因此顯得特別珍貴,然而這麼珍貴的稀少資源,卻在各種殘酷現實條件的限制下,逐年銳減。

冰蓋、冰原、冰河、冰山......等冰層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貯存庫,因氣候暖化的關係正急速消溶,近幾年它們消失的速度都已超出專家的預估,情況確實不樂觀。

這些冰水都直接進入大海洋和海水混和,成為不適合人類飲用的鹹水,但它們同時也沖淡海水,造成海洋生態出現新的變化。(與海水酸化不同)

倘若地球上的冰河全部都消逝的話,以後就再也沒有任何季節性溶冰,可以供給大河水量,從此世界各大江河水源枯竭,它們沿岸   一帶動植物及居民的生存將備受威脅。

也因全球固態冰雪溶解成液態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使得陽光與地表水體接觸的表面積比以往更為寬廣,有著更大量的水氣被蒸發到大氣中,雲量增多,這也是形成全球暴雨(雪)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

有人寄望暴雨能帶來豐沛的淡水,但因猛烈的雨勢未必剛好下在水庫集水區,若是降在大城市裡又往往積水成災,必須迅速排出外海來紓解水患,且水中含泥量高未必堪用。

由於缺少大片森林濕度的滋潤空氣,及南北極、高山高原低溫冰雪的適度調節溫度,以致全球的空氣越來越乾燥、氣溫飆升,乾旱季節拉長、正常降雨(雪)量----指非暴雨(雪)型的雨(雪)量驟減,淡水來源因而短缺,此事十分堪慮。

也因為大旱不雨,加上都會城鎮區鋪設柏油路面增多,使得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有些地方的地下水甚至乾涸,若是地下水儲存位置過深,以目前技術不易開發,就算能開挖也會造成地層更快下陷。

全球有好幾億人口是仰賴地下水維持基本生活,現實將迫使他們每天付出更長時間,到較遠的地方去取水,同時他們也必須忍受因無水可灌溉所造成的饑荒。

很多國家因沒有辦法處理汙水,便將工業、家用、養殖......的廢水,都排入外海、湖泊、河流、水溝中,造成當地水環境遭受汙染,不僅傷害水族影響當地漁民生計,也因喝下髒水危害民眾健康;加上也沒有輕汙水新(再)生利用的觀念,反而浪費更多水資源。

預計到了2025年會有28億人居住在水資源稀少的地方,例如位在非洲東部、西部、南部的許多地區,將面臨更熱、更窮、嚴重缺水的環境,而且當地人無力改善如此慘酷的環境。

到了2030年,在一些乾旱及半乾旱地方,預估會有2400萬~7億人被迫流離失所,成為新難民。

2030年前印度將有一半人口鬧水荒,屆時全球的淡水資源迅速躍昇為罕見資源,甚至比石油還要貴重,因此這些發生水危機的地區,極有可能在死亡和生病人數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不得不採用粗暴手段甚至不惜一戰方式,來解決缺水缺糧(無水必無糧)的問題,例如:中印、中緬、中越......等地的搶水紛爭。

ps:其實也不用浪費力氣去爭取,因幾年後亞洲水庫的冰層將完全溶解,到時已無水流動,中國在幾條跨國大河上游所建的水壩形同廢壩,已無半點用處,所以這些國家應另覓水源才是正道,但如果將來氣候恢復正常,這件事所引起的紛爭會持續下去。

到了2050年將有48億~57億人口飽受沒有水可用之苦,到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水量,可用來生產餵飽全世界人口的農作物了。

目前已經有非常多國家借助科技或其他方法,來增加本國淡水的供給,但這些水量跟人類實際需求比起來,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微不足道。這些方法例如:

雨水貯存系統:將收集來的雨水經過沉澱及簡單的過濾後,用來灌溉、沖廁、洗衣之用。

新(再)生水:把生活上洗澡、洗碗、洗手、拖地汙水匯集起來,控制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後,使用在不與身體接觸的事項上,例如:洗車、沖廁、景觀用水、刷地......。

海水淡化:此項成本較高,但在相關技術逐漸成熟後,已有不少國家使用,例如新加坡、以色列、中東國家......

一般而言台灣的山坡較為陡峭、河川短促,很容易讓雨水迅速流進海中,加上地狹人稠、雨勢過於集中,因此被世界列為第19(18)位缺水國家,然而國人對缺水的警覺性不高,對於節約用水一事也不熱衷,越來越覺得國人真的活在快樂天堂,諸事不心煩。

雲是由水氣凝結而成,它具有兩種特質,一是可以阻擋太陽對地球的輻射,每當濃雲密佈時,陽光不易穿透,天色便陰暗下來,但它同時也會阻擋地球在夜間對外太空進行散熱,因此水氣才被列為溫室氣體之一。

                 

  ***小說***

a.在popo原創市集做<線上付費閱讀>,可使用手機、平板、筆電閱讀

      請先在此網站開設個人帳號,並到<儲值服務>了解po幣的使用方式

   

      1.浪漫滿屋           195   元

          主要內容:一本長篇搞笑小說

    看江小橘和長官如何相看兩不爽、和同事如何既怨懟又須合作的故事,徐若雲最終情歸何處?江小紫與張文維的愛情會有圓滿結局嗎?......

          適合閱讀對象:為輕鬆有趣的小說,所以不分男、女、老、年輕人皆可閱讀

      2.花舞           195元

          主要內容:講述一個歌仔戲班成立的故事。

                                            歌仔戲雖是冷門的主題,但花舞卻是一本<很精緻>的小說。

          適合閱讀對象:對歌仔戲、京劇、表演藝術感興趣的讀者,會強力推薦這本小說

                                                                      如果喜愛文學小說、女同志故事、寫意文化三項特質或是中文系、臺文系同學,也適合閱讀這本小說

      3.香蔥屋(有紙本版兩篇)           195元

          主要內容:在夜市裡一家新開小吃店的奮鬥故事、以及該如何減肥才不會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也不會讓人感到憂鬱?

      小吃店該如何防範火災?合夥人利潤該如何分配才合理?何謂職業二房東?店租漲了又該如何因應才能平衡的回來?何謂小吃器具的二手市場?......

                                          因把以上這些都寫成了小說內容,所以這本小說不只資料豐富,連情節故事都很好看呦!

          適合閱讀對象:只要是對夜市小吃感興趣的讀者,皆可閱讀

      4.晨曦之迷霧:(已改名為三美圖)探討機器人該不該具有人性的議題。195元

      5.大雨茫茫:在晨曦本後推出。195元

 

  b.電子書

        香蔥屋           210   元

  c.紙本書

        香蔥屋           350   元(應該有打折)

          (如果香蔥屋不再出版紙本書及電子書,有興趣的讀者請以線上付費方式閱讀)

我寫的是一般小說,不是浪漫偶像愛情的輕小說,也不是長篇連載的通俗小說,所以是以平價為主,如果您受夠了高價的紙本書、電子書,舒雲小雲的網路小說會是<最好的另一種選擇>,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看看。

追蹤舒雲小雲的粉絲專頁,就可以知道新小說的訊息了。

調低手機螢幕亮度,同時打開濾藍光防護功能,就能降低對眼睛的刺激。

  ***短文(免費)***

  香蔥屋結語二與極端氣候有關:   <完整版五篇><精簡版三篇><紙本版兩篇><補充版一篇:此為最終結論>,完整、精簡、紙本三版內容一樣,繁簡不同,讀者可挑適合的閱讀。高中職生適合閱讀紙本版、補充版

  白沙屯媽祖、關公爺、神椅爺、大虎爺將軍、兩位小虎爺將軍顯靈與極端氣候的聯想

  舒雲小雲20220215(有關糧荒)於AIT粉絲專頁的貼文

  舒雲小雲粉絲專頁之2022年7月/18、8月/6~28、9月裡的貼文,有關在日常飲食中如何防四高的基本概念

  中友百貨公司主管賴佳燕、熊建忠在我住的同一棟大樓內租屋,對我進行長期偷窺、竊聽、跟監、騷擾----熊建忠不僅潛入我屋裡安裝針孔攝影機、竊聽器、偷看我個人的東西、破壞我屋裡的物件,也包括使用高倍數器材從窗戶偷窺我的私人生活及寫作文稿,同時不斷地找人隨時跟監與騷擾我個人。

  我在張明清臉書及粉絲專頁揭露此事,2020大選前被熊檢舉遭臉書停權,無法分享到社團、好友及政黨臉書,於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到AIT臉書貼看看,沒想到竟然貼上了,以後陸續在那兒發表一些有關寫意文化、極端氣候的小文,內容寫得很簡單,但意思都點到了。

  讀者若有興趣可到<美國在臺協會AIT首頁>的/貼文/查看訪客貼文或社群,搜尋張明清就可閱讀(20210414     0822     0825)。

  賴.熊在外租屋的同時也藉助網路,長期對中友百貨公司的櫃位作遠程監視與監聽,他們的目標鎖定在櫃位的當日現金流。

  這事已經行之多年,至今持續中......

  中友對外宣稱熊建忠已經離職,其實他是配合賴佳燕,一直暗中在執行此事。

                或許有人要問賴、熊兩位主管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那是因為中友百貨公司有很多<私有櫃>的關係。

                  什麼是中友百貨公司的<私有櫃>呢?

請轉至<短文><被偷窺.竊聽.騷擾.跟監的始末>。

                在此所揭露有關中友百貨公司賴、熊兩位主管不法行為的事的法律責任,都由作者承擔,與寫作平臺無關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