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三國-龐軍師近日無恙否

「龐軍師近日無恙否」

沒看過《三國演義》,起碼也聽過「伏龍」、「鳳雛」這兩個稱號吧?前者或稱「臥龍」,是諸葛亮的代稱,後者則指龐統。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眼中,龐統有跟諸葛亮一樣的水準,甚至認為二者只要能得一,就有機會安天下。

以結果論,龐統或許擔不起此一評價,事實上,在小說的敘述中,鳳雛先生龐統,出場的機會可謂少之又少,曹操手底下隨便一個舉得出名字的軍師,登場獻策的機會都比龐統多了不知凡幾,但為什麼龐士元會對三國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是因為他登場機會雖不多,卻每次都表現精湛,足以影響三國大局的發展。

儘管最後是以三十六歲的壯年,被亂箭射死於落鳳坡,但龐統即便是死,其死亡,同樣對三國局勢發展有極大影響;而他值得被關注的,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儘管司馬徽給予了諸葛亮與龐統如此崇高的評價,而諸葛亮所煥發的光輝也確實照亮了整個三國時代,然而龐統的一生當中,真正在一開始就能賞識他的,卻寥寥不過三個人而已,其落差對比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第一位明眼人

初次登場,沒仔細描寫相貌,羅貫中用很籠統的字眼,僅以「儀表非俗」帶過。當時他人在江東,而赤壁大戰在即,周瑜已經透過黃蓋、甘寧等人,接連完成詐降、苦肉之計,剩下的就只缺一場東風,以及東風借來後,如何有效運用火攻,一把火將曹兵燒得盡絕而已。前者,他後來仰賴了諸葛亮祭風,而後者,就是由鳳雛先生所完成。

周瑜把第二次前來刺探軍情的蔣幹軟禁,卻又故意讓他有機會接觸龐統,然後再由蔣幹引進,讓龐統得以面見曹操,獻上連鎖戰船的詭計。

這件事非龐統不可,因為天底下能說動曹操的人屈指可數,當時這些人物大多已經有了鮮明了政治立場,唯有龐統尚未投靠任何君主,對曹操來說,龐士元的意見,與其說是針對戰爭所提出,不如說是針對統一天下的大計而貢獻。連環計,是曹操以為龐統即將效忠於他的晉身之禮,而他久聞龐統大名,因此相當禮敬,並奉其計為圭臬,真的把戰艦連鎖。環環相扣之後,一把火起,孫劉兩家的策略成功,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敗績,此一戰後,曹操從此失去統一天下的強烈信心。

但這場戰爭後,曹操可曾對任何人發表過與龐統有關的看法?沒有,因為龐統只是獻策,但真正下令鎖戰船的,是他自己。曹操從來不因謀士獻策有誤而導致戰敗,便將責任歸咎給部屬,他會自己扛。這個充滿權術謀略,但卻勇於負責的領導人,是三國時代,除了司馬徽之外,第一個真正賞識龐統的人。

第二位明眼人

赤壁戰後,孫劉兩家的聯盟關係,為了爭奪荊州而幾乎破裂,當時諸葛亮終於氣死了周瑜,東吳面臨大都督輪替的時節,周瑜死前推薦魯肅,然而魯肅不敢自代,反而對孫權推薦龐統,結果一次會面,龐統的高傲卻毀了一個旱地拔蔥,可以躍升高位的好機會,他醜陋的相貌這時被正面描寫,與孫權喜歡的,那個風流倜儻的周瑜大成反比,再問他所學跟周瑜相比如何,龐統又說那大不相同,結果孫權因此放棄明珠,決定不錄用。

那時,魯肅萬分無奈,面對同樣也感到惋惜,甚至有意再投曹操的龐統,他提出建議,並寫下推薦書,勸龐統去投劉備,希望能繼續維持兩家和睦,共敵曹操。

魯肅對龐統的交情並不深,他為何甘心放棄大都督的高階職位,願意推薦龐統?那是因為他知道,對方的能力在自己之上。魯肅是第二個知道龐統有真才實學的明眼人,所以願意把這個掌握東吳軍事權的最高職位相讓,在他眼裡,龐統絕對有能跟周瑜並駕齊驅的本領。

第三位明眼人

除了魯肅寫下推薦信外,當初在周瑜新死之際,諸葛亮曾經前來弔喪,那時他其實也寫過一封推薦函,希望延攬龐統,一起到荊州為劉備效力。

在兩位高士的邀約與勸勉下,龐統果然隻身來到荊州,但可惜的是劉備一來滿足於諸葛亮的貢獻能力,二來他也跟孫權一樣,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對於一位司馬徽曾當面跟他推薦過的超級人才,劉備所發派的任務,只是區區一個小縣令之職。

龐士元擔任縣令百日,也醉酒百日。劉備氣得派張飛與孫乾前往視察,卻在公堂之上,親眼看見龐統不費吹灰之力,半日內能斷百日事,大吃一驚,這才將龐統重新迎回,而龐統也在第二次與劉備見面時,方才取出魯肅的推薦函。那時劉備問他,推薦函怎麼不早拿出來,而龐統回答的是,如果一開始就拿,那跟靠推薦信找工作有何差別?

而不久,諸葛亮南巡回來,他並不知道龐統被派去屈就於縣令一職的事,開口對劉備問的第一句話,是「龐軍師近日無恙否?」他知道自己的邀請必能生效,龐統必來,而在他的認知裡,龐統應該與自己擔任相當程度的要職,因此他的稱呼是「龐軍師」,而非「龐先生」,當然更不是「龐縣令」。能明白龐統才華的,諸葛亮算是第三個明眼人,但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舊識。要說劉備,劉備是在龐統半日能斷百日事之後,再加上諸葛亮的介紹,這才有了驚喜之感,對龐統的鑑賞能力,他其實不夠高。

龐統的最高成就-龐士元議取西蜀

加入劉備軍後,龐統後來雖然擔任西川遠征軍的軍師,但卻意外死於蜀將張任之手,被亂箭射死於落鳳坡,作者的安排固然有其宿命論的存在,同時也因為諸葛亮的光芒太大,任何人即使才學與之相當,但人品也終究不能高過於他,所以套用宿命色彩,安排鳳雛先生因為器量較為狹窄,而間接導致自己的死亡。

但依照諸葛亮在三顧草廬時的建議,先取荊州後取川,荊州是赤壁戰後得到的,西川則是鳳雛死後,由諸葛亮接手軍師之職,再加上張飛、趙雲二人的協助,才幫劉備致勝,但追根究柢,若不是龐統的一席話,劉備根本沒有取川的號召力。

當時劉備之所以能立足於諸侯間,最大的招牌是「匡扶漢室」,既然要扶漢,矛頭就得對準外姓的割據勢力,不能朝本家都姓劉的諸侯們下手,起初他不肯奪劉表的荊州,就是這個原因,非得等劉表死了、荊州被曹操佔據了,才透過赤壁之戰再奪回來,但奪回來後,卻還得跟也想分杯羹的孫權糾纏不休。現在西川的主人是劉璋,同樣是漢朝後裔,他又如何能明目張膽動手?

這時,龐統對劉備進行了一番教育,他用一席話解決了劉姓自家人為何可以同室操戈的矛盾。他告訴劉備,西川劉璋太懦弱,今天你不拿,明天就會被曹操拿走,而你後天可是對付不了吞併西川後、更加強大的曹操的。最好的辦法,是西川要打,但是打下來之後,不但不殺劉璋,還好好保全他的性命,日後統一天下了,再封一塊更大的地盤給他做為補償、給予他更高的榮耀厚祿,如此一來,非但不失信於天下,還能彰顯劉家人共榮同喜的大肚量。

這一番話,成為劉備決心攻打西川的理論基礎,而事實上,後來西川攻陷,劉璋確實保住了性命,只可惜天大一統的大業終究沒有完成,劉備也沒能實現應該兌現給劉璋的諾言,但不可否認的,確實是因為龐統的一席話,解開了劉備困擾已久的心結,才能順利完成隆中對的第二階段──取得西川。

論龐統之死的影響

龐統如果不死,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正面價值,其一,當然是順利輔佐劉備攻陷西川,然後進行治理。屆時,諸葛亮可以與他輪替,換龐統守荊州,而由諸葛亮擔任較為擅長的內政整頓工作,無論誰守哪裡,都可以獨當一面,保住荊州與西川,而不至於造成後來的局面:後來是龐統陣亡,諸葛亮接替,將荊州託付給剛愎自用的關羽,進而導致與東吳更嚴重的摩擦,終於引起戰爭,劉備這邊不但損失荊州這塊土地與關羽這位名將,連帶地讓報仇心切的張飛也遇害;其二,如果龐統不死,而荊州也不失,那麼,按照隆中對的第三階段規劃,荊州、西川兩路興兵討伐曹操時,這兩位天才級的軍師還能各督一軍,建立更大的功勳。

論龐統

然而逝者已矣,以結果論,當然這一切都是空話。比較重要的,是應該探討,究竟為什麼,在司馬徽眼中應該其名的兩位優秀決策人才,為什麼在群雄諸侯間,沒有獲得相同的尊敬與禮遇呢?外貌當然是一個重要差異,一個面如冠玉,一個鼻孔朝天,任誰都會喜歡諸葛亮,而不是第一眼就愛上龐統;但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在劉備最困頓時加入,而且一加入就屢屢提出致勝的建議,對劉備而言,他有一葉障目就不見泰山的毛病,當初愛徐庶,愛到忘了司馬徽提過,安天下要靠伏龍、鳳雛的建議;後來愛諸葛亮,也鍾情到以為只要一個諸葛亮,天下就再沒別的人才的地步。

以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主要領導人來看,在拿龐統作為檢驗標準時,劉、孫二人顯然都不及格,他們要嘛因為相貌問題,再不就是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都對龐統貼下了標籤,卻沒在貼標籤之前,先充分了解人才的長處。

這種行為有多危險呢?試想,如果龐統不是因為跟曹操在先天的政治立場有所矛盾的話,他在赤壁戰後投靠曹操,那會怎麼樣?而赤壁戰後,天下尚存的割據勢力還不少,西川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騰都還在,他們任何一個人,如果獲得了龐統,天下會是哪三家在分,恐怕也都還是未知數。

唯一能說得上是慶幸的,是龐統來到荊州後,竟然願意擔任百日的縣令,等張飛來視察、等諸葛亮當面再推薦他一次。換個立場,今天倘若我們誰是龐統,我們能忍上這一百天?你有一飛沖天的本領,卻要接受偌大侮辱?這誰能忍得下來?

結論-瞎眼伯樂,當然找不到千里馬

這一長串故事,揭露出幾個很重要的道理,其一,優秀人才並不需要過度拘泥某個君主,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龐統曾跟曹操交手,害他赤壁兵敗,但卻依然不排除在沒得選擇的當下,也許可以再考慮考慮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讓孫權面試過,也讓劉備面試過,倘若當時不是一個縣令開缺讓他擔任,而是叫他回去等候通知,那龐統會不會再繼續物色其他可能賞識自己的君主?當然會,因為你知道自己是人才,你完全不用擔心天底下那麼多諸侯,會每個人都嫌棄你;你要找的,是一個能發揮實力的地方,同時也是能欣賞你實力的君主。

將時空推移至人才流動更加靈活的當代,這意味著:對一家公司的忠誠度之高低,應該取決的,除了薪資的優渥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你在那裏能否得到適當的發揮機會,如果不能,甚至壓抑,那你就沒有屈就的必要。

其二,身為領導人,有沒有恢弘的度量與卓越的視野,會成為你能否有效運用人才的重要關鍵,曹操在這方面獲得將近滿分,唯一的幾次缺陷,是比如發生在後來他已經貴為王公,瞧不起名為前來進貢,但實則暗藏出賣西川野心的張松,他把這個天賜良機毀於自己的短視,而短視的肇因,同樣是張松的醜陋。何以對兩個醜陋的人,卻出現偌大差異的對待呢?那是因為一來張松不比龐統有名,二來當時的曹操已經滿足於現狀,失去了過去那種爭天下的超級雄心,因此也就失去了禮賢下士的能力。

反觀劉備與孫權,他們遇見龐統時,都還不是在自己實力最穩固的時候,結果他們卻都犯了同樣的錯誤。瞎了眼睛的伯樂,要如何能識別千里馬?能跑得最快的千里馬,從來都不見得是長得最好看的那一匹。換作今天的角度來看,能帶給企業領導人最大利益的,也往往未必是講話最讓你開心,或者永遠迎合你口味的那些人,你不睜開眼,就不能看清楚每個人才的特質,以及適合他們發揮的場域。把人才擺在錯誤的位置上,你認為這年頭還會有滿腹才華,卻願意等你百日的龐士元嗎?別傻了,他下個月就會跳槽的。

其三,優秀的人才應該具備強大的變通性。這裡所謂的變通性,不只是個人在職位去就的變通性而已,更是指洞悉局勢與觀察整體環境發展的能力,能針對不同的狀況,靈活運用自己的能力,提出適切的見解。龐統歷經三位重要領導人的面試,那是他在個人職位去就的變通性表現,但他能一席話就解決劉備所困擾的問題,那就是他洞悉局勢、能精準掌握人性的變通性特長,這是他之所以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無論其生死,都造成三國發展重要關鍵的原因。

歸結一句,身為領導人或主管,你不該給下屬貼標籤,只用自己以為的觀點,去定位你底下的人才。否則,你失去的將不只是這個人才而已,就像孫權那樣;而即便你後來能有更好的成就,但你終究也撕不下那張其實你在隨便定位別人時,卻同時也貼給了自己的標籤,那張標籤寫的是「我是瞎了眼的伯樂」,比如劉備;至於人才本身,思考自己的長處與個性,給自己找到最好或最適合的主人,並在那個主人底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這是一個人才應該自我反思的重點,否則,你就辜負自己千里馬的天賦了。龐軍師近日無恙否?龐軍師無恙,那你呢?

東燁   2014.04.18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