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淺論周處向二陸求教的可能性

        周處和呂蒙算是很相似的人物。

        呂蒙年幼時,父早歿,隨母親到東吳投靠姊夫鄧當,因家貧,數度偷隨鄧當的軍隊去討伐山越,想取得戰功,鄧當發現後大驚,戰後向呂母告狀,呂母大怒,要責罰呂蒙,呂蒙忍不住哀求「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呂母默然,只得任由呂蒙就此投身軍旅。

        從軍後的呂蒙,初期僅是前線衝鋒陷陣的猛將,幾近文盲,遇到文墨之事,只能口述,或賴別人代筆捉刀,但最後在孫權的鼓勵下,折節讀書,在「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自我砥礪下,不只讓魯肅有「非復吳下阿蒙」之嘆,連孫權在評論麾下諸將時,對呂蒙亦讚道「鷙鳥累百,不如一鶚」,最後白衣渡江,擒殺關羽,重奪荊州,成為一代名將。

        而周處的父親亦早歿,與母親相依為命,他似乎也因此失學,行為放蕩,為惡鄉里,成為令當地居民頭痛的人物,與老虎、蛟龍並稱為「三橫」,但後來他浪子回頭,上山殺虎,入水斬蛟,並改過自新,砥礪向學,拜吳郡兩大知名學者「二陸」陸機、陸雲為師,和呂蒙一樣勤學成英才,留下「周處除三害」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但與呂蒙不同的是,周處的家世不錯,他的父親是周魴,也就是《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的那個周魴,此人官至鄱陽太守領關內侯,比對一下比他早死的呂蒙,他在擒殺關羽後,孫權封他為南郡太守兼孱陵侯,依此可知周魴的官位其實並不小,甚至還可以說,他官位挺大的,故周處嚴格上來說,是屬於二世祖,而並非像呂蒙一樣,是基層出身。

        而且,周處的一生,不單傳奇,甚至有著許多至今仍不可解的地方。

        周處,字子隱,東吳陽羨(今江蘇宜興)人,一說是晉代義興陽羨人,少孤。

        他的籍貫會有兩說,肇因時代問題,他是吳末晉初之人,出生時是吳郡陽羨人,西晉滅吳後,郡縣重劃,所以他變成晉義興郡陽羨人,實際上指的地方是一樣的。

        世傳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南朝劉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自新篇》:「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這則故事,後來的《晉書》、《初學記》、《資治通鑑》皆有收錄,顯然自魏晉南北朝之後,由唐至宋,歷代史家皆認為此事為真,連司馬光這位治史嚴謹的學者,也認為此事沒有問題,但就筆者來看,這則關於周處前半輩子的記載,實際上大有問題。

        筆者並非想質疑殺虎斬蛟等事件之真偽,本文焦點所聚,在於周處是否有向「二陸」求教?

        「二陸」指的是陸機和陸雲這對晉初知名的文豪兄弟,前者因曾任平原內史,故世稱「陸平原」;後者因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而根據史料來看,周處只見到了後者,也就是陸雲。在陸雲的鼓勵之下,周處改過向善,成為忠臣孝子。

        但問題就在於,陸機和陸雲兄弟的年紀。

        東吳是外來政權,但孫權為了安定政權,徹底的本土化,江東四大家族「朱陸顧張」基本上已經在東吳政權裡手握高權,四大家族不只都有人任職過文官之首的丞相,連東吳的軍權到了晚期,也是落在四大家族手上。

        一般認為,東吳前線軍權的總指揮,主要分別掌握在四位大將手上,也就俗稱的「東吳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說法,上述四位,僅陸遜擔任過「大都督」一職,其餘頂多只擔任「大督」,那是為戰爭需要而臨時授予的虛職,不是正式官銜。但是,這四位大將先後掌握東吳的軍事指揮權,替東吳開疆闢土,卻是正確的。

        值得一提的是,陸遜的接任,便是代表著東吳軍權的徹底本土化。陸遜因為是孫策的女婿,不少人誤以為他的接任好像理所當然,可是事實上,陸家與孫家,是有血仇關係。

        孫堅死後,孫策因勢力單薄,歸納到袁術麾下。計劃稱帝的袁術,屯兵壽春,並向廬江太守陸康借糧三萬斛,身為江東陸家大家長的陸康,認定袁術是叛逆,拒絕借糧,袁術憤而命孫策進攻廬江,圍城攻打兩年,廬江城破,陸康病亡,陸家百餘人於戰亂中,戰死與餓死過半。

        而剩下的陸氏宗族,陸康死前命孫子陸遜帶著兒子陸績等人,歸回吳郡,以避戰禍。這位陸績,也就是三十六孝中,陸康帶才六歲的他去見袁術,卻在宴席上偷藏橘子在懷中,被發現後,說要拿回家給母親吃的那位。此段記載除突顯出,陸遜雖是孫子,年紀卻比陸績大,兩人為叔幼姪長的關係。同時也突顯出,陸康死後,陸遜實際上等同接掌江東陸氏的大家長。

        陸家的急速衰敗,與孫策進攻廬江脫不了關係。從此角度來看,孫權掌權後,將孫策的次女嫁給陸遜,這是一種政治婚姻,招安的意味大過看中陸遜這位人才。也許是現實形勢比人強,又也許是為重振家門,陸遜未計前嫌,江東陸家從此納入孫氏陣營,直至吳亡。

        陸遜晚年捲入東吳儲君立位的「二宮之爭」,遭孫權嚴重譴責,憂憤而死。他死後,孫權悔不當初,痛苦不已。而軍權則由陸遜之子陸抗繼承。這種軍權繼承關係,代表著東吳政權已全盤本土化,吳地士族的勢力已經徹底掌控朝政。

        陸抗是東吳末期在丁奉死後僅剩的名將,西元二七四年陸抗歿,陸家兄弟分領父兵,東吳再也沒有出現獨當一面的大都督。陸抗生前,西晉知道厲害,不敢進攻,陸抗死後,西晉就「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由那個脖子長瘤,又曾經注過《左傳》,自稱有「左傳癖」的杜預操盤,發兵滅掉吳國。

        陸抗諸子中,長子陸晏和次子陸景陣亡在晉滅吳的戰役中,而陸機和陸雲則退至民間隱居,十年後才出關,去洛陽見見世面,一開始因為談吐講話帶有吳腔,備受嘲弄,直至和西晉初年文壇與政壇之首的張華相識後,張華大驚兩人之才,讚曰「伐吳之役,利獲二俊」,「二陸」名聲遂起,譽滿天下,以致於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為張載、張協和張亢三兄弟)。

        後來「二陸」因依附權貴,遂捲入「八王之亂」,遭夷三族。陸機死時四十三歲,陸雲死時四十二歲。

        好了,問題來了。

        「二陸」是吳滅後才出名,中間還隔了十年,那周處去「二陸」時,「二陸」才幾歲?

        《晉書》載,西元二八零年,晉滅吳,晉軍大將王渾在建業宮中開慶祝酒會,半醉時嘲諷地問底下的吳國降臣們:「諸君亡國之餘,得無戚乎?」

        一時之間,吳國降臣們皆面帶尷尬,沒料到,周處竟站出來說:「漢末分崩,三國鼎立,魏滅於前,吳亡於後,亡國之戚,豈惟一人?」曾是魏臣的王渾當場面有慚色。

        這狀況代表,當時周處已經改過自新,並出仕東吳政權,甚至官階頗高,已足以站到朝廷之上。

        史載周處「少孤」,其父周魴死於西元二三八到二三九年間,周處肯定比這一年早出生,那到了西元二八零年吳國滅亡時,周處至少四十一歲了,換言之,他的年紀比「二陸」大了上不只一截,那在他「除三害」尋求重新做人的時候,「二陸」不只還沒出名,甚至年紀皆尚幼,一個人會去找還沒出名,又比自己小的兄弟尋求人生開示,怎麼看覺得這段史料都不對勁。

        況且,按《三國志‧周魴傳》載:「子處,亦有文武材幹,天紀中為東觀令、無難督。」唐代劉知幾《史通•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又載:「又周處自左國史遷東觀令。」那「東觀令」是何職?羅景文教授在〈周處傳說研究〉中,依《三國志‧華覈傳》裡孫皓之語,來判斷此官職的性質:

        (覈)後遷東觀令,領右國史,覈上疏辭讓。皓答曰:「得表,以東觀儒林之府,當講校文藝,處定疑難,漢時皆名學碩儒乃任其職,乞更選英賢。聞之,以卿研精墳典,博覽多聞,可謂悅禮樂敦詩書者也。當飛翰騁藻,光贊時事,以越揚、班、張、蔡之疇,怪乃謙光,厚自菲薄,宜勉備所職,以邁先賢,勿復紛紛。」

        華覈是東吳知名的史官,歷任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任國君,陳壽《三國志》的《吳書》,正是取材於華覈、韋昭、薛瑩、周昭、梁廣等人所編的《吳書》,由此來看,「東觀令」的性質就是史官,還是吳國承襲漢代的官制,且從漢代起,若非「名學碩儒」,不得勝任。

        此外,筆者以另一史料來佐證「東觀令」的性質。

        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是東漢的《東觀漢紀》,因修史館設於「東觀」而得名,記事起於光武帝,終於靈帝。漢代官方有過四次大規模的編纂,班固、賈逵、劉珍、崔寔、蔡邕、馬日磾、楊彪、盧植等知名學者都有參與編纂工作。此書原本與《史記》、《漢書》並稱,直到唐朝後,世人才以南朝劉宋范曄的《後漢書》將之取代。而中國歷來有從官名取書名之舉動,如《史記》即原名《太史公書》,《東觀漢紀》與「東觀令」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

        言歸正傳,既然華覈奉孫皓之命,「遷東觀令,領右國史」,周處也「自左國史遷東觀令。」華覈從孫權時代起,就是知名的史學家,周處能與之並列,這代表周處當時的學識,至少已不下華覈,否則何以與華覈並列?

        且觀周處生平所著,有《默語》及《風土記》,《風土記》為記載民間風俗之書,今之學者考訂除夕、端午、七夕、重陽等節慶的習俗,多依此書記載,比方除夕守歲、燃爆竹嚇「年獸」、粽子在晉代時,才由官方規定為端午節必吃食品等事,周處皆於《風土記》中記載。此書後雖亡佚,但不乏前人學者於己作中摘錄該書之文句,唐代劉知幾《史通》更盛讚《風土記》「文言美辭,列於章句;委曲敘事,存於細書。」可見周處不僅學識淵博,文筆也是一流的。

        那既然周處在吳亡之前,就已經能當到「研精墳典」、「博覽多聞」的「東觀令」,文筆也精美到足以編寫書籍,他還有必要向年紀皆尚幼,且還沒出名的「二陸」求教嗎?筆者縱觀史料,加以比對後,對於歷來從《世說新語.自新篇》所載的「周處除三害」後,向「二陸」求教的記載,自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回書本頁

猜你有興趣的書

人文科普
論夢想 思念家園
2013林語堂文學獎翻譯獎參賽作品
人文科普
念長恨 柳風燦
人文科普
銀河紀行 何必在乎我是誰
人類在未來數百年內必然會往太陽系外開拓其他新天地,本文是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