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楔子一〉請問,宇宙的起源?〈楔子二〉開天闢地 〈楔子三〉生養萬民的神農大帝

〈楔子一〉請問,宇宙的起源?      

      中國人的故事從黃帝開始講起,這是自司馬遷寫《史記》,就此一錘定音。好吧,就算我接受「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那黃帝又從哪兒來的呢?黃帝之前,中華民族是什麼個樣子呢?他們又留下了什麼故事呢?

      或許,那是考古學家的工作。但考古學的範疇是人類文明史,人類又從哪裡來的呢?喔,那是生物學家的工作。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宇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那可是物理學家的事了。

      以上問題到今天都還沒有答案,可是遠古的祖先早就在問這些問題了,甚至運用他們的想像力,編出故事,提出解答。這,我們稱之為神話。

      神話不是歷史,但神話深入人心,所以會被後人引用。於是神話進入了文學、進入了歷史。

      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作的《楚辭》中,有一篇〈天問〉,問了172個問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問。一開頭就從宇宙的起源問起,摘要如下:

【原典精華】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楚辭‧天問》

(白話譯文)

         請問:遠古之初,宇宙的起源,有誰能告訴我?

         那時候天地尚未形成,如何分別?

         明暗不清,渾沌一片,誰能搞清楚?

         無形之氣迴旋不停,又怎能辨識?

         黑暗之中生出了光明,是哪來的能量?

         陰陽相生相合,又是如何變化?

         穹天九重,是誰建造經營?

         如此偉大工程,又是誰的創作?

         太陽、月亮與星辰,如何安排它們的位置?

         太陽從日出到日落,它走了多遠?

         月亮何德何能,得以滅而復生?

         在東方的晨星未現之前,太陽又藏在哪裡呢?

     

      《楚辭》的作者屈原,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紀念的那個屈原,他的故事會在1001夜中會正式講到。然而,他在〈天問〉裡問到的問題,其實都是當時已經流傳的神話。例如「渾沌」的概念,在《莊子》書中就出現了:

【原典精華】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名叫儵(同「倏」字),北海之帝名叫忽,(倏忽,就是匆促、一閃即逝)中央之地名叫渾沌。儵與忽時常相會於渾沌之地,受到渾沌很好的招待。他倆商量如何回報,說:「人人都有七竅(眼耳口鼻共七孔)以看、聽、吃飯、呼吸,唯獨渾沌沒有。咱倆幫他鑿開七竅吧。」於是,儵和忽每天為渾沌開一竅。七天後,渾沌就死了。

      莊周寫這個寓言故事,是陳述他的政治主張,認為所有人為的政治制度,都破壞了人類的質樸天性。

      且不談《莊子》的主張,這一則寓言故事能被人們接受,想必「渾沌」的概念是當時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

      屈原與莊周都有著超凡的想像力,所謂超凡,就是超過我們一般人所具有的想像力。但是,並不是後來的人失去了想像能力,而是後來的人被「主流思想」局限了。

      中國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司馬遷更以「孔子作春秋」自許。結果是,他雖然「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並且詳加考證,但是那些無法考證的,就通通「子不語怪力亂神」。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只能從黃帝開始講,黃帝以前的就「從此不存在」了──這真是莫大的損失。

      為此之故,公孫策講「中國的1001夜」,除了歷史故事,也將相關人物的神話、鬼話、傳說都列入說故事範圍。1001個故事也不預設綱目,完全隨興說來,說到哪裡算哪裡。

【榫子】

      屈原提到的那些問題,有些到今天有些已有答案,有些仍未有答案。有答案的例如太陽與月亮部分,沒答案的例如天地的形成。

      所以,下一回我們來講「開天闢地」的故事。

 

〈楔子二〉開天闢地

      講到開天闢地,第一反應當然是「盤古開天」。

      最初,宇宙只是一團混沌,好像一個超級大雞蛋,盤古就生在其中。但是這個混沌並非靜止不動,只是動得極其緩慢,比較清的就上升為天,濁的就下沈為地。盤古生在其中也隨著長大:天每日高一丈,地每日厚一丈,盤古則每日長一丈。這樣,一萬八千年之後,天極高、地極深、盤古極長。有多長呢?天地之間距離九萬里,盤古就這麼頂天立地的撐在那裡,不讓天地重歸渾沌。

      最終,天地穩定了,盤古也完成了他的任務,倒下死亡。死去後,他的呼吸化為風,聲音化為雷,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化為四極五岳,血液化為江河,筋脈化為地理,肌肉化為田土,髮髭為星,毛皮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也說是說,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他的身體又化為世間萬物。

      這個故事出自《三五歷記》,是三國時代的著作。這本書已經失傳了,只剩下一些被其他書籍引述的部分流傳下來。可是,這個神話故事成了後來「盤古開天闢地」神話的藍本,包括:盤古是持一把大斧劈開了渾沌,形成天與地;盤古高興時天晴,發怒時天陰……等等。

      然而,這個神話其實也有它的思想本源,也就是「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的思想。戰國時代末期的雜家代表著作《呂氏春秋》,就以這個理論為出發,提出天地形成、萬物演化的理論。並且以之作為「君道」,也就是國君應該體會和認知的道理。並且將天上星辰分為「九野」(也就是九個天象區),對應地上的「九州」(當時中國的地理區劃),乃至九座高山、九處險隘、九大沼澤,以及八方之風與六大河流。──這也就是中國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同時也是試圖答覆「楔子一」提及屈原〈天問〉有關宇宙起源的一種嘗試。

【原典精華】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川。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

      有沒有人已經聯想到:中國人的老祖宗在對宇宙起源的想像,其實跟現代物理學家的描繪(由渾沌到天地形成),有那麼一點點相似?只因為實證科學在中國不發達,所以,這些想像並沒有機會去驗證。無論如何,我們的民族基因裡面,想像力的含金量是很高的,這一點,值得欣慰。

【榫子】

      OK,天地開闢了,萬物滋長了,人類社會又怎麼形成的呢?

      下一回,咱們講神農氏生養萬民的故事。

〈楔子三〉生養萬民的神農大帝

      中國人稱自己是黃帝子孫,也有稱炎黃子孫。這個「炎」,指的是炎帝,就是太陽之神。又稱「神農」,也就是農業之神。人類從漁獵社會進步到農業社會,必須靠天吃飯,也就是陽光與水,當然還要有種子。而神農氏完全滿足了初民社會的需要,或者說,先民將他塑造成一位生養人民的全能大神。

      他出生的時候,地下自動湧現了九眼井,汲取其中一眼井的水,其他各井會同時起波動。(這個故事出自未列入30經典的《水經注》。)

      當時,天上降下穀物的種子。神農於是教人們耕田下種,地上乃有了五穀。(這個故事出自另一本未入列經典《周書》)

      「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神農氏於是又成為醫藥之神:他用一根紅色的神鞭,去鞭打各種草木,就曉得草木有毒、無毒、寒性、溫性,以及不同藥味的草木,以及主治何種疾病。(神農嚐百草的說法,典出《淮南子》,說神農曾「一日而遇70毒」)

      人間衣食豐足了,神農氏又教人民「日中為市」,也就是每天中午太陽當頭的時候,集中一處交易各自的產品。所以,他又是商業之神。

      如果將所有善德都歸於一個神,咱們的老祖宗也未免太缺乏創意了。但是,掌管其他生活要素的神,如火神祝融、水神共工、土神后土等,也都是他的子孫,以此尊崇生養萬民的炎帝。

【原典精華】

      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

      ──《搜神記‧神農鞭百草》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

      ──《山海經‧海內經》

【榫子】

      2011年1月1日起,「公孫夜譚──中國1000夜」正式開講,從黃帝的故事開始講起。

回書本頁訂購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