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起申請的稿費,匯款日改為一個月兩次
HOT 閃亮星─真月耽美稿件大募集

【社會組】節慶的氣味 -剎那,蜂華絕代

      硝煙、炮聲、人潮,這三者是今晚這個不夜城的主角,曾經,她是舟來舟往的貿易商港;而今,她是以古蹟及慶典聞名的小鎮,時過境遷,有變有不變,變者如是,不變的,正是她的絕代蜂華。

      清光緒年間,一場瘟疫的流行,徹底的改變了她的一生。

      月港(或月津),這是她當時的名字,取其三面環水、狀似新月的形象。當時瘟疫橫行,居民向關聖帝君祈求的結果,是讓居民在元宵節從廟中請出周倉將軍當先鋒,關聖帝君殿後,沿途施放炮竹,繞行鎮上一夜,想不到事後瘟疫災情就此平息,居民有感於此,遂年年於元宵張燈結綵、大肆慶祝,久之,便成了當地的一項習俗。

      鹽水蜂炮,有必要在此跟諸位做個澄清,蜂炮,有些人或許會誤以為是烽火的「烽」,但其實只要從臺語來看就可以知道「蜂炮」才是正確的。因為蜂炮的臺語唸做「phang-á-phàu」,意思是「如同蜜蜂一樣的炮竹」,非常生動的傳達出蜂炮的兩個特色──當炮城中的炮竹傾巢而出,就像是群蜂亂舞,而尖銳的炮鳴聲,當然我不能睜眼說瞎話說跟蜂鳴很像,但想想其意象,是不是還挺有這麼一回事的呢?

      而鹽水,曾經有朋友問我為何不是唸做「iâm-tsuí」(意思為「鹽加水」),而是唸做「Kiâm-tsuí」(意思為「帶有鹹味的水」),這是因為鹽水這個地名是由月港沿革而來,所謂的「Kiâm-tsuí」是指當年的港口是海港,港灣裡的水是鹹的,如今雖然河道淤積,港口也沒落了,或許是居民為了追念遠祖當時的生活環境,才會以如此的形式,讓這個名字流傳下來。

      一座蜂炮的炮城,其規模大小端看主人家的財力,有些企業行號財力雄厚,可以獨資做出一座炮城,形狀也可以因人而異;而一般人家多半採合資形式,數家做一座炮城,於外觀上就不如企業講究,多是採傳統的長方體型。

      炮城的製作,以一萬支為例,大概需時一到兩個鐘頭將蜂炮安置到炮城上,然而真正施放的時候,一兩分鐘就結束了。有參與炮城製作的人家,除了門前會掛上武廟的平安燈及八仙彩(一種狀似彩球的東西),慣例會將家中鐵門拉下,並貼上寫有「禁止煙火」字樣的紅紙,畢竟要是不小心擦槍走火,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在完成蜂炮的安置之後,炮城外頭會用一層塑膠膜將整座炮城包住,同樣是避免意外引發的緣故,然後再在塑膠膜上貼上一張紅紙,上面會寫著各個出資人的名字,在施放前會將紅紙連同塑膠膜一起撕下燒掉祭神,算是儀式的一部分。

      每年的元月十四傍晚,就能清楚地感覺到從四面八方前來向蜂炮朝聖的人潮,在《史記˙蘇秦列傳》有以下這段紀載:「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形容齊國路上行人之多,如今用來形容來向蜂炮朝聖的人潮,倒也恰如其分,名符其實。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所有人翹首期盼(近年來有賴於攝影及照相科技的進步與普及,在燃放蜂炮時幾乎是人手一架具備設項功能的電子產品,蔚為奇觀),時辰一到,主持人一聲令下,恰似那衝鋒的號角,無數的蜂炮從炮城中傾巢而出,剎那間,星月失色、大地震顫……

      不需要無謂的詞藻來多做說明,看著眾人臉上的神情及反應,一切的準備與辛勞,在這一刻都值了。

      日日、月月、年年,這三者無時不刻在發生變化,但每當每年的此時此刻回到著個小鎮上,熟悉的塵土味、硝煙味,總令我想起當年第一次見到蜂炮時的感動。雖然歲月流逝,鎮上居民的臉孔漸漸的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味道,但我仍在他們的身上看見與先人們同樣的信仰,此情非關佛老,亦非關天主,他們的信仰……叫虔誠。

回作家的PO

回應(1)

YO~~~蚌哥我來了
鹽水的同胞果然就要寫鹽水的蜂炮 GOOD!
2012-08-21 11:32 透過電腦版 回應
當然阿同學,我來截胡了,哇哈哈哈(自我感覺良好
2012-08-21 21:3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