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功能「收藏作家」上線啦!
HOT 閃亮星─肆夕耽美稿件大募集

【凌性傑】:看見幸福的可能 (寫作範例)

你如何相信,幸福是可能的?

在這冬日午後的國文課談大同世界,近代政治家如康有為、孫中山受此影響甚深,他們提出的概念無非都在為人類謀求最大的幸福。這些幸福想像,在資本主義社會彷彿一則神話。《禮記》中的這篇文字記載,當時孔子參與蜡祭之後,喟然感嘆。我以為,那樣的感嘆,至為深沉。是對禮壞樂崩的無力,也是對現實失序的感傷。所以他對學生子游說,何其嚮往三代聖王所構築的理想世界,在那裡大道通行,一切有了穩定平和的秩序:「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裡提的純粹是理想、原則,沒有步驟與方法或制度設計。

我一直很好奇,儒家所描述的理想世界,為什麼要特別提到「矜、寡、孤、獨、廢疾者」呢?或許可以這麼說,鰥夫、寡婦、孤兒、獨居老人、殘疾者,因其「與眾不同」往往受到歧視與排擠。社會制度的設計,只照顧到「大多數人」的需求,忘了相對差異的少數。一個善良的社會,不會因為你是弱勢、少數而漠視你的生存。也許,我們還可以增列一串清單,比如說原住民、外籍勞工、外籍配偶、愛滋病患、性工作者、同性戀者、非婚生子女……,這些族群即使在現代社會中,仍是屬於弱勢中的弱勢,始終得不到平等的對待,無法享有生而為人的尊嚴。在社會制度、法律規範、道德論述層層逼迫下,弱勢者的權利被擠壓了,意見被消音了,需求被忽視了。

隨之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歧視。歧視無所不在,迫使弱勢者只能在社會的邊緣掙扎。老年人、肥胖者、殘障人士、痲瘋病人……,只要你具備這些身份或特質,就很難避免被社會歧視。他人的眼光,正好就是你的地獄。在我自己的導師班上,功課不好的幾個學生很容易為自己的處境感到難過。當他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在課堂上發問,卻被功課好的學生嘲笑,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會。那種心理傷害,是很難被撫平的。習焉不察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的愛與同情逐漸流失,變得冰冷而殘酷。諷刺的是,只有在自己也被歧視的時候,才能真切感受弱勢者的悲哀。只有當自己打球受傷,才知道生活環境中無障礙空間的重要。我覺得孔子的眼光真是準確,要提出理想社會的模型,必須先正視弱勢者的生存需求。

最近看了顧玉玲的《我們》,這是一本關於「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書中呈現了外籍勞動者在台灣島上的生存方式。我們向來習慣以合法、非法二分來論斷事情,卻忽略法律、制度本身的缺乏人性。顧玉玲對於「非法外勞」著墨頗多,大概是想要凸顯勞力市場上的不公不義,所以她明確表示「沒有人是非法的」。這些遠度重洋來到臺灣的勞動者,心中一直相信幸福的可能。然而我們在書中發現,很多時候他們沒被當人看。許多雇主用人,近乎操作機器,而且是可以輕易替換的機器。弗朗茲•法農在《黑皮膚,白面具》裡說:「我要的就只是做一個在眾人當中的人。」或許正是每個被壓迫者的心聲。

我們當下最欠缺的,就是把人當人看的社會正義。把人當人看,才能接納彼此的「與眾不同」。把人當人看,才能讓少數與多數共享生活空間。把人當人看,才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有機會,看見幸福的可能。

回書本頁下一章